明朝时著名的“空印案”的前因后果?
空印案是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在当时受到朱元璋相当程度的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实属罕见。
随着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永乐大帝》而火起来的“学术明星”、明史学家——商传,昨日到汉。在武昌崇文书城签售新书《永乐大帝》,还为粉丝们补上在《百家讲坛》被“毙”的一讲“病夫治国”。

1405年7月11日,在明成祖朱棣的指派下,三保太监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航海壮举,这成为最为后世瞩目的大事。但至今,史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宣扬明朝国威,有人说是扩展海外贸易,有人说是赴伊斯兰教圣地,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商传昨日告诉记者,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许永远是个谜。不过,商传认为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实施的一系列国家外交活动。第一次下西洋也许有寻找建文帝的使命,后来可能更多的是要证明中国已改朝换代,耀兵异域,通知各国,永乐时代已经到来。

明朝时每年各个布政使司下属府州县都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师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後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

《中外历史年表》),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剑桥中国明代史》解释,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後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s3o44m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