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有着怎样的养士之风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高等学府,各地的士被邀请来此讲学辩论,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这说明了当时养士宽容的程度。简而言之就是全面的言…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高等学府,各地的士被邀请来此讲学辩论,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这说明了当时养士宽容的程度。

简而言之就是全面的言论自由,不会因言获罪。这极大兴盛了各学派的发展为诸子百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战国时期有着怎样的养士之风

养士之风的兴盛:

春秋时期虽列国纷争,但表面上还维系着等级有序的一统局面,有极分明的公私观念。所谓“私”就是一切以下害上的言行,这是为社会所不齿的,因为“以私害公,非忠也。

收养私属、私卒、私士,是被社会舆论所不容的。在当时的历史记载中,养士者往往被描绘成野心家,如公子光、白公胜等。

到了公开兼并与竞争的战国时代,养士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标榜的一种时髦风气。只要是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无不以尽可能多地收养门客为荣。

从战国初期的赵襄子、魏文侯,到以后的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门下都收养着数千人以上的门客,其养士之规模是春秋时期所不能企及的。

由于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所以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以尽天才之大为已能,形成了“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

《孔丛子·居卫》篇记载了孔子之孙子思关于春秋、战国两个时代不同的养士之风的观察屯思考。

他认为,春秋时期,“周制虽毁,上下相持若一体然”,所以养士之风不得大倡。

战国时代,“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

此言深刻地道出了战国养士之风经久不衰的真谛。

以上是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介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rt1570j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