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并指挥清兵入关,进军北京,入主中原,…

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于赫图阿拉,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并指挥清兵入关,进军北京,入主中原,为大清肝脑涂地,奉献一生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在明清鼎革之际,由于顺治皇帝年幼,多尔衮身为摄政王、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多尔衮位宠功高,有时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被他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对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则予重用。入朝时,“诸臣跪迎”,俨如真皇帝。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上上下下都伯他。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猎于边外”。十二月初七日“摄政睿亲王薨于喀喇城,年三十九,”《清实录》以如此简略而含糊的文字,记载了一代天骄之死。当时外国传教士猜测说“八成是打猎跌伤致死的”,也有记载说多尔衮之死是膝盖创伤用错了药。但不管怎么说,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竟在围猎中突然死去。简略、含糊、不一致的记载,更增添了多尔衮之死的神秘色彩。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当多尔衮死讯传入北京时,顺治帝虽然对多尔衮擅权积怨在胸,但仍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柩车至京,他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于东直门五里外,跪奠三爵,大恸”。二十日下诏颂扬多尔衮谦让之德,及平定中原之功,而且“中外丧仪,合依帝礼”。二十五日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死后的尊荣,也达到了顶峰。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就在颂扬多尔衮“至德丰功,千古无两”的第二天,顺治帝既命大学士刚林等将摄政王府所有信符,收贮内库,又令吏部侍郎索洪等取赏功册收进大内。随后又议多尔衮亲兄英亲王阿济格之罪,罗织的罪名是不尊重多尔衮。以不尊重多尔衮的罪名,清除多尔衮的亲信,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竟能出此奇谋,几乎令人难以置信。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福临在太和殿宣布亲政,第二个月即下诏以14项大罪为由,削去多尔衮官爵,籍没其家产入官,除多尔衮母子并妻罢追封撤庙享之外,对死去的多尔衮还采取了毁墓扬灰的严厉惩罚,座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亦被废。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这是一场纯粹的权力斗争,根本不涉及政策上的分歧,两派各色人物都没有提出不同的政治见解。权力斗争的结果,多尔衮为首的一派土崩瓦解。他昔日的心腹大臣、党羽和亲信,都以大致相同的罪名被铲除净尽,并且消除了东山再起的任何可能。昔日遭受多尔衮打击、迫害致死的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爵位,活着的都官运亨通、扶摇直上。而那些莫须有的罪名,罗织者自己也知道是难以服人的。但在权力斗争中,罗织的罪名能否成立,以及是否令人信服那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将失败的一方置之死地或置之无权申辩的地位,就足以掩天下人耳目了。

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死后被顺治毁墓扬灰

一百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被“诬告以谋逆”,构成冤狱,下诏为其昭雪:复睿亲王爵,由其五世孙袭爵,并配享太庙,重修莹墓,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但“义皇帝,庙号成宗”的追尊却没有恢复,不过乾隆对其曾祖父制造的冤案,能作出如纠正,已经很不容易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r8tedq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