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人物评价

好像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是这样吗?这大概是因为孔子的个性比较直率,有什么就讲什么,因…

好像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是这样吗?

这大概是因为孔子的个性比较直率,有什么就讲什么,因此批评微组别人的时候也非常直白。“小人哉”这句评语,大概是针对当樊迟的观点而言的。孔子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这样,即便是对他心爱的弟子子路也是这么严厉的批评过。

而且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如果学稼、圃之事,“老农”、“老圃”比孔子更精通(见《论语·子路》)。这一点被用来指责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实不尽然。孔子本身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另一方面理解,可以说孔子的教育内容并非这些专门技能。孔子另一弟子曾子就曾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享柜恋(《论语·泰伯》),“笾豆之事”是指行礼之仪式,“有司”是执掌此仪式的专家,这样说,并非曾子鄙视礼之仪节,而只是说这样的专门技能有有司管理,君子所贵之“道”则不在此。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

而且,对于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很浅显的话语敷衍他,觉得他“小人哉”,好像有瞧不起他,觉得他天资不够,这点正好说明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确,樊迟是天资不够,因此孔子只给他讲最基本的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这并不是说与孔子的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有矛盾,只是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樊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樊迟墓作为名人墓冢,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r274vp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