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倒台后,袁世凯剪的辫子原来是这个人剪的
1912年2月17日,英国《每日邮报》有一条新闻是这样写得蔡在袁世凯的儿子面前剪了剪了袁世凯的辫子”。这里的“蔡”指的是袁世凯 “海军副官”,专责协助一切外事活动的蔡廷干。
蔡于1912年2月16日致函好友英国记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信中说:“随函附上孙逸仙至袁宫保的电报,他们同意由我去剪掉总理(大总统)的辫子,而不去叫理发师傅,因为他会感到难为情,这是你的独家新闻。” 莫理循随即在《每日邮报》发表了上述新闻。有意思的是就在袁世凯决定剪掉辫子前2日,蔡廷干还在信中向莫理循抱怨:“袁世凯讨厌至极,他连辫子都不肯剪掉”。
蔡廷干(1861-1935) 字耀堂。广东省香山县上恭都上栅村人 (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外沙村)。1873年,12岁的蔡廷干被选派为第2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长达八年。他和多数的留美幼童一样,在西式教育的影响下,对中国固有的封建礼教社会伦理的观念有所淡薄,成为几名首先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
1881年,清廷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幼童。蔡廷干回国后被分配到“大沽水雷学堂”学习。四年毕业后,参加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海战,并且经历过在黄海海战中兵败被俘的耻辱。从20 世纪初开始,蔡廷干获得袁世凯的赏识和重用,官至海军中将,辛亥革命后又任税务处会办和大总统府副大礼官等职,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而与之疏远。蔡廷干后来曾出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和税务督办等要职,并且短期担任内阁代总理。
蔡廷干中英文俱佳,对中西文学、哲学均有研究。1922年,蔡氏出版《老解老》一书,用西方的“词语索引”方法研究老子《道德经》,开了我国“逐字索引”的先河,在学术界获得极高评价。蔡廷干的另一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唐诗英韵》,这是首部由中国本土学者完成的英译中国古典诗集,选取唐宋诗122首译成英文,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32年出版,,蔡亦成了华人中系统英译汉诗的第一人。
在文学方面,他除了在清华、燕京当过客座教授,讲解《中国文学》外,还以娴熟、优美之笔,用英语译著了《阅微草堂笔记》和《红楼梦选篇》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蔡廷干在留美幼童期间,有一个与其年龄大不相称的绰号——“好斗的唐人”。他在甲午战争中被俘(投海自尽,却被日军捞起作为俘虏押往东京),在战后遣返前,日将告诉蔡廷干:“君回中国,若誓不为将,则今日释汝;若为将,而他日敌我,则今日毙汝。”
蔡廷干回答说:“我回国若复为将,苟中日有战事,我必尽力以击敌。”日将为之动容,赞称:“义士也!”遂释放蔡廷干回国。日后,他成了留美幼童中军衔最高的一位。他在就任外交总长的就职演说中还曾说过:“余抱先做人、再做事、次做官目的而来。故官可以不做,而事不可不做;事可以不做,而人不可不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qun027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