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桐乡王佐轶事典故
海南方志先行者
王佐一生好学,晚年归家常与密友谈论诗文,优游山林,养花种草,著书自乐。在七旬高龄时,他还跋涉琼州各地,遍访风土人物,广搜民俗掌故,修成《琼台外纪》一书。但是,很可惜的是,王佐的这部《琼台外纪》很早便散佚,没能够流传下来。
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序》中说,丘濬晚年时说自己人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一项就是“郡牒未修”。“桐乡王公载笔数十年,录郡事警官,志前后擅易之陋,乃命所集为《外纪》,以自成一家之书。”《琼台外纪》影响很大,因此在王佐晚年致仕归琼后,琼州知府王子成出于对王佐的崇敬,特地于正德六年(1511)邀请其主修琼州府志。其时,王佐已经84岁高龄了,由于精力有限,就邀请辞官在家、与自己有表亲关系的晚辈才子唐胄协助自己来编撰这部地方志书。但是由于在编写海南建制沿革等问题上,王佐与唐胄等人的观点不合,以至拂袖而去,搁笔长达一个多月,后来写了一篇题为《东岳行祠会修志序》的序文交差了事,不久便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修志的工作就落在唐胄一人身上了。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唐胄编撰的《琼台志》终于于正德十六年(1521)杀青付梓。
虽然唐胄在有些观点上并不认同王佐,但是他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这位前辈的,因此在“凡例”特别交待:“《外纪》一书,王桐乡先生平生精力所在,故凡有录入者,逐一明著,不敢窃为己有,以掩其善。”因此,在正德《琼台志》中,只要认为合适和有理,唐胄就不惜大段大段引用了王佐《琼台外纪》中的相关篇章与段落。同时,对于与自己有着严重冲突的观点,唐胄也没有回避,特地将王佐的“建置四论”附录于书后,从而使得王佐的观点能够流传下去,让后世得以借鉴。正因为唐胄有如此胸襟和涵养,才能够在《琼台志》中保留了王佐《琼台外纪》的相关篇章与段落,使得我们能够在该书散佚之后还能够大致了解其基本情况。不仅于此,唐胄一直将王佐的《鸡肋集》收藏在身边,在担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时,还筹款刻板印刷了《王桐乡摘稿》,称“大方家每服其词之平易温雅、气之光明隽伟,当比拟于古诸大家”。可以说,正因为有唐胄的努力,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窥见王佐的整体创作情况。
王佐的《琼台外纪》为十二卷,分别记录了海南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地理山川等,为人们了解海南的基本情况提供了鲜活的资料。王佐认为,建置沿革是志书的第一要义,编写一个地方的志书,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这个地方的来龙去脉。为此,他坚持汉儋耳、珠崖二郡是元鼎六年平越时“九郡同时内属”;坚持从孝元罢弃珠崖郡后直至南朝陈代五百多年的历史期间,海南岛没有地方行政建置。这些观点不被当时的唐胄所认可,后人对其也多有疑义,但是却给我们思考、定位海南历史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我国一向有编撰地方志书的传统,关于海南的地方志书也出现较早。晋朝的盖泓编撰《珠崖传》一卷,是关于海南的最早志书,可惜的是早已散佚。隋唐时期,中央政权加强了对海南的行政管理,但是未修志书,因此有“郡僻无书”之说。宋朝时,出现了《琼管志》、《琼州图经》等方志,但是也在元朝时散佚。元朝时,蔡微编纂了《琼海方舆志》,也未能流传下来。王佐的《琼台外纪》虽然也已经散佚,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唐胄的《琼台志》来了解大体情况,而且唐胄对《琼台外纪》中的许多观点与资料也是充分认可的。可以说,《琼台外纪》是目前有迹可寻的最早的一部海南地方志书,从这个角度看,王佐可以视为海南地方志书的先行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qk73cm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