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革新如果成功,康有为会让清政府走出困局吗?结果无法预计
晚清时期,国家昏庸无能,戊戌变法中国黑暗地带一丝曙光,因为戊戌变法是由光绪皇帝所支持,冲撞了慈禧的权利,戊戌变法仅仅一百余天之后,就被慈禧扼杀在摇篮里.而戊戌六君子,也被慈禧以最残忍的手段杀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不少人对于慈禧,恨得牙根痒痒,认为这又是她卖国的一大铁证,然而不妨来假设一下,假如戊戌变法成功,康有为下一步又会怎么做呢?不少学者却认为,康是一个疯狂的人,那样一来结果将无法预计。为何这么说?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不少读者对于慈禧的固有印象过于刻板,她代表着清朝统治者的利益,但是绝非一个不晓变通的人,否则也不会启用李鸿章等汉臣,进行洋务运动,而戊戌变法之所以能够开展,也是慈禧选择归政光绪帝,退居颐和园导致的结果,变法期间,光绪12次颐和园朝拜慈禧,上报变法等相关事务,换而言之,慈禧也同样是默许了这一场变法的进行。
然而究竟是什么导致慈禧和维新派之间的决裂呢?实际上戊戌变法的一些要点,在如今常人的眼光中,有些难以接受。
首先,便是变法的方向,维新派认为,要求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然而除去基本的建立新式学校,训练新军,详细的改革该如何走,具体的大纲是怎样?康有为等人,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心里面并没有一个准数。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而在进京赶考失败后,他途径上海,购买的大量西方书籍,这样成为了他核心的变法理论,然而这只不过是书本上的死道理,守旧派的代表荣禄在朝堂之上,和康有为进行过一番交流,荣禄询问:“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康有为是如何回答的呢?“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实际上,维新派这种过于天真而且直率的想法,始终贯穿在他们整个的思维当中。他们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却要一口气撤出数十个机构,单单是北京城,就要撤掉数万冗杂的官员和士兵,却又拿不出一个具体的安置办法。
对外方面,康有为的想法则更加的极端,变法的改革,无不需要资金,而钱从哪里来?当清廷的大臣孙家鼐以此质问康的时候,康却认为,可以将西北边陲等地卖给英国或者俄国,“可得善价供新政用”。
为了证明自己“卖地”的合法性,康有为呈现给光绪的《日本变政考》中,还写下了俄国阿拉斯加出售美国的案例。至于维新派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谭嗣同,在信件也说到:“试为今之时势筹之,已割之地不必论矣……我之力终不能守,徒为我之累赘,而卖之则不止值二万万,仍可多取值为变法之用,兼请英俄保护中国十年。”
在谭嗣同看来,卖地不但能筹集经费,反而还能够满足英俄的野心,让其充当自己的保护国。
而维新派另外一个离谱的决策,在于“和邦”,康有为提到,西方和日本的改革,可以为中国提供参考,因此希望聘请国外政治任务进入决策层,他如此写道:“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换而言之,要将国事,交给洋人一同商讨。
康党的另外一名大臣,杨深秀在奏折中写道:“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就在戊戌政变的当天,康党的骨干宋伯鲁依然在上书:“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这些过于荒唐的政令,然而当时的维新派,却是兴致勃勃打算实施,而他们的改革脱离实际的同时,又动了大部分人的蛋糕,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不敢想象,如果戊戌变法真的成功,实行康有为等主张,可能清政府不仅不能脱困,反而还会陷入更狼狈的局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uq5dv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