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主要贡献
原则方面有新的创造
王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创制了“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对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简明总结。同时,他还指出:要不依历书所载月份,而用节气定月,这样就可以正确代表季节性变化;其次图中所列各月农事,只适用于一个地区,其他地区应当按照纬度和其他因素来变更。如果各地都能斟酌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这样一个农事月历,对在农业生产中贯彻“时宜”原则将会有重要帮助。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地宜”原则,王祯创制了一幅《全国农业情况图》。这幅图是根据全国各地的风土和农产知识绘制的,它能帮助人们辨别各地不同的土壤,以便遵循“地宜”原则,实行因土种植和因土施肥。
优良传统经验进行了新的总结
(1)在北方旱地耕作中强调深耕细耙。王祯认为只有“深耕易耨”才能“岁可常稔”。他不仅认为“犁深为功”,而且强调“耙熟为全功”。又说:“耙劳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实栗难矣。”他还总结了先浅耕灭茬,然后再细耕多耙的新经验。(2)对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作了新的概括。王祯把北方旱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劳”。所谓“其耕种陆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细,再犁再耙,后用劳,乃无遗功也”;所谓“犁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等,都是对北方旱地翻耕法耕作体系的概括。与此同时,王祯对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概括为“耕、耙、耖”。即所谓“南方水田,转毕则耙,耙毕则耖,故不用劳”。
总结了北方旱地实行套耕的新经验
王祯提出“所耕地内,先并耕两犁,■皆内向,合一陇谓之浮■,自浮■为始,向外缴耕,终此一段,谓之一缴,一缴之外,又间作一缴,耕毕,于三缴之间,歇下一缴,却自外缴耕至中心,作一■,盖三缴中成一■也。其余欲耕平原,率皆仿此”。这是王祯对北方旱地采行内外套翻法,减少开闭垄,提高耕作质量这一新经验的总结,从而将北方旱地的耕作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4)
总结了南方稻田旱作
“开■作沟”的新经验。南方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因此,南方稻田在收稻之后复种旱作时,“最忌水湿”,这是实行稻麦两熟的一大障碍。经过长期探索,大约在元代,人们才创始了“开■作沟”、整地排水的经验。王祯在他的《农书》中首先总结了这个经验:“高田早熟、八月燥耕而■之,以种二麦。其法:起■为■,两■之间,自成一畎,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这一经验总结,为南方稻田实行稻麦两熟、夺取稻麦双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然是南方稻区夺取二熟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强调秋耕为主
春耕为辅”的原则。北方旱地有春旱多风,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为了适应这个气候特点,以便保墒防旱。王祯引用《韩氏直说》中总结的经验:“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极省锄功,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提出了秋耕为主,春耕为辅的原则。
开辟“粪壤”和“灌溉”专篇,将增肥和灌水摆上农业增产的重要地位
在王祯以前的重要农书中,大都没把增肥和灌溉放在重要地位,如《汜胜之书》和《齐民要术》中的农业总论部分都没有谈到增肥和灌溉问题,只是在各论部分中才谈到,可见肥水问题在农业增产中仍然没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至南宋的《陈■农书》虽列有“粪田之宜”专篇,却重在理论阐述,实践性较差。《王祯农书》不仅将“粪壤”和“灌溉”摆在“农桑通诀”这个总论的重要位置上,而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新发展。
粪壤理论的新发展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本质区别,在于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不仅具有自然肥力,并且具有人工肥力,而“粪田”则是人工肥力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粪壤”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它表达了“农业土壤”的本质特征。正象王祯所说的:“田有良薄、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也。”王祯还继承和发扬了《陈■农书》中提出的“地力常新”理论,他指出:“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敝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王祯还首先阐发了施肥是化无用为有用的思想,他说:“夫埽除之猥,腐朽之物,人视之而轻乎,田得之为膏润,唯务本者知之。”
广辟肥源的新努力
要增施粪肥,必须广辟肥源。王祯提到的肥源有苗粪、草粪、火粪、大粪、小便、泥粪、旧墙土、草木灰、糠秕、谷壳、腐草、败叶、泔水、马蹄羊角灰、沃鱼水、沟泥水、淘米水、禽兽毛羽亲肌之物等,比以前农书中提到的肥源大为增加。王祯不仅特别重视绿肥的应用,而且称栽培绿肥为“苗粪”,称野生绿肥为“草粪”,首次对它们进行了区分。
积肥沤粪的新措施
为了增积粪肥,王祯提出了设置常年积肥车的新措施。他说:“农圃之家,欲要计置粪壤,须用一人一牛或驴,驾双轮小车一辆,诸处搬运积粪,月日既久,积少成多,施之种艺稼穑倍收。”为使粪肥腐熟,提高肥效,王祯提出了田头沤粪的主张:“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北方农家亦宜效此,利可十倍。”
对农田灌溉的新认识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王祯在“农器图谱·灌溉门”中还介绍了翻车、筒车、牛转翻车、水转翻车、高转筒车、水转高车、戽斗、刮车、桔槔、辘轳等水利灌溉的工具和器械,以及水栅、水闸、陂塘、水塘的效用和做法。并且指出,这些设施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又得通济舟楫,转激碾■”,陂塘“又可畜育鱼鳖,栽种菱藕之类”,实现水的综合利用,做到灌溉、航运、水力、水产的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qhv6p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