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的含义是什么,和谁有关,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是什么

有个词语叫问鼎中原很多人都听过,但不了解其中含义以及历史典故下面就来介绍下。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dǐngzhōngyuán,…

有个词语叫问鼎中原很多人都听过,但不了解其中含义以及历史典故下面就来介绍下。

问鼎中原是什么意思?

问鼎中原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n dǐng zhōng yuán,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问鼎中原是谁的故事?问鼎中原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问鼎中原的含义是什么,和谁有关,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是什么

周定王(?-前586年),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在位二十一年。

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定王十三年(前594年)楚围宋时,造成"易子而食"的惨剧,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并阻碍了人口的发展。

诸侯争霸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的。周定王崩后,其子周简王姬夷即位。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607),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

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

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出自《左传》,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七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问鼎中原的含义是什么,和谁有关,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是什么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

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

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

问鼎中原的含义是什么,和谁有关,问鼎中原故事背景过程是什么

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

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

问鼎中原故事过程介绍: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

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

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

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

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

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

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

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pj2nv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