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补服象征身份地位不能乱穿,否则会被朝廷定罪
清朝建立后,清朝为了维护对汉人的统治,决定继承部分明朝的官爵制度,等级制度得到保留。满族八旗入关后,八旗制度被确立了下来,满汉蒙分二十四旗,继承了八旗的制度。但…
清朝建立后,清朝为了维护对汉人的统治,决定继承部分明朝的官爵制度,等级制度得到保留。满族八旗入关后,八旗制度被确立了下来,满汉蒙分二十四旗,继承了八旗的制度。但是,真正体现大臣爵位的,是他们的官服。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圆补,圆补是龙莽图案,皇帝皇子亲王郡王用四团,分别置于前后胸和两肩,贝勒、贝子用两团,置于前后胸。其他文武百官则都是方补。今天主要说说文武百官的方补补服:
清代的补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的补子标志了不同的身份。文官绣有飞禽纹饰,武将绣有猛兽纹饰,不同官阶绣有不同的纹饰。
补子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则天时代。而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清代补服除只用单只的立禽立兽外,基本沿袭明制。
但胸前的那块补子是对开成两片的,因为清代官服是对襟开的外褂。且清代的补子与明代的相比,相对要小一些,只有30厘米左右。
补服不可乱穿,否则会被朝廷定罪。如雍正年间的年羹尧,由于他儿子穿了四团龙补子服,他的罪行中就增加了一项——忤逆篡位。
补子又称“补服”、“补褂”。它随官职存在,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今已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附清代文武官员补服图册:
一品文官
一品武官
二品文官
二品武官
三品文官
三品武官
四品文官
四品武官
五品文官
五品武官
六品文官
六品武官
七品文官
七品武官
八品文官
八品武官
九品文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h6sr8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