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资料

郑和的资料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

郑和的资料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11岁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9岁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甲申)33岁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乙酉)34岁奉成祖命,郑砮皂的价码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丁亥)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己丑)38岁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癸己)42岁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丁酉)46岁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辛丑)50岁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60岁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62岁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 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 Mahmud 。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 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05年至2005年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 马府 ;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明郑和(1371 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 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 远西 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da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 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 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 鬼 ,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甚至在 中国 或 中国人 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 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 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 西洋 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 麒麟 (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 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 风恬浪静 ,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发展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航海技术和装备 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 兵志》又记: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 两千料海船 ,不是 宝船 ,而是较小的 战座船 。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 白图泰(ibnBattuta)(1304 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 两千料 ,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 宝船 。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 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 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大利亚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pcuias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