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清流——清代八大文正公之李鸿藻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历任大学士,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务,有“高阳…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历任大学士,兵、礼、工、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务,有“高阳相国”之称。
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为官50余年,系同光年间的“前清流领袖”,对清末大政有过很重要影响。光绪23年(1897)以病乞假,旋卒,年七十八岁,予谥文正,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李鸿藻时代正值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时期。面对政情诡谲、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不畏强暴,坚决主张抗战,反对屈辱求和,始终坚持维护领土完整和尊严,反对外国的干涉和侵略。
在朝政更迭、政争不断的情况下,他以清流议政,主张严整纲纪,清明政治,“持躬俭约,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多端士”。却策动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是清廷钳制洋务派的守旧人物之一。
从1868至1871年,同治帝和慈禧多次提出重修圆明园。李鸿藻念及国力日衰,百姓穷困,明确提出“不应虚糜帑糈,为此不急之务”,竭尽全力加以阻止,最终迫使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收回成命。
此时,冀中河间等地又出现大灾,灾区饿殍遍野,李鸿藻呼吁朝廷官员募捐助赈,并身体力行带头捐银五百两。其体恤黎民,廉洁清正一直为人称道,至今还传颂着他爱国爱民、清正廉洁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okqag4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