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仲乐毅形容诸葛亮是为还原历史事实?
评价之前先看一下管仲和乐毅的功劳,再看看韩信、萧何的本领。管仲原来是公子纠的人,后来在和公子小白的战争中还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带钩了。后来小白不计前嫌把管仲收到自己帐下。
这一下,管仲就开始辅佐公子小白打天下了,先是灭掉了实力很小的谭国。随后与鲁国交战,连胜三场,鲁国被迫将遂邑给了齐国。齐国和鲁国会盟,结果鲁国大将曹沫劫持了小白,要求齐国归还占领的鲁国土地,小白只得答应。
曹沫弃了匕首,放了小白,小白想反悔,管仲说大国不可失信,于是还了土地。郑国发生内乱,郑厉公称君,希望得到齐国支持。管仲抓住机会劝小白会盟,于是公元前679年,在管仲的策划下宋、陈、卫、郑在鄄会盟。
从此小白成为公认的霸主史称齐桓公。后来管仲又辅佐齐桓公打击山戎,接着又妥善解决齐楚对峙。直到晚年,管仲还向齐桓公推荐公孙隰朋以自代。
再看乐毅。燕国是个地处偏远,国力贫弱的小国,燕昭王继位以后希望能振兴国家,于是就采取措施励精图治,他本人则更是礼贤下士,想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乐毅此时受魏昭王派遣出使齐国,乐毅在出使的过程中被燕昭王感动了,归顺了燕昭王,被封为亚卿。
此时的齐国是齐愍王执政,昏庸无能,燕昭王在乐毅的策划下,联合赵、楚、韩、魏四国进攻齐国。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将相国大印交给乐毅。于是乐毅统帅五国军队进攻齐国。齐愍王率领齐国军队主力迎战,结果大败。
乐毅挥军追杀,齐愍王讨回都城临淄。乐毅遣返了别国军队,准备率领燕军进攻齐国,谋士据辛反对,乐毅说齐国已经军心大乱,乘胜追击可获大胜,于是勇猛追击。果然攻下临淄,获得奇珍异宝,运回燕国。
燕昭王大喜,亲自到前线犒军,封昌邑给乐毅。乐毅又在齐国战斗五年,夺取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了。但是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此人一直对乐毅不满,此时齐国的田单使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迟迟不拿下这两座城池是想当齐王。
燕惠王果然上当,立即派骑劫取代乐毅,令乐毅回国。乐毅觉得大事不妙,投奔了赵国,被封为望诸君,很受优待,结果齐国很快反攻收复失地,燕国的一场努力白费了。
这两个人都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如果把这两个人的人生际遇和功业事迹进行合成,就会发现结果,就是一个诸葛亮,这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精心安排,诸葛亮只能受刘备感召才出山辅佐刘备的,但是只能做到称霸,而且后来要受到后主的猜疑,前功尽弃,刘备的江山在刘禅手中丢了,等于是燕昭王打下的地盘在燕惠王手里丢了一样。
韩信和萧何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人,刘邦对这两个人的评价十分到位:“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和萧何都是完成天下一统大业的武将和谋士。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管仲乐毅比喻诸葛亮是暗示,诸葛亮虽有大才,但难成大事,一切的功业最后都会归于失败。如果用韩信和萧何比喻诸葛亮那就意味着他要辅佐刘备一统江山了,这是违背历史事实和作者初衷的,所以只能用管仲乐毅来比喻诸葛亮。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nv4680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