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为何被封齐地?

1990年出品的《封神榜》让“武王伐纣,兴周灭商”家喻户晓。剧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祸国倾城的狐狸精苏妲己、“道友留步”的害人精申公豹、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

1990年出品的《封神榜》让“武王伐纣,兴周灭商”家喻户晓。剧中人物,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祸国倾城的狐狸精苏妲己、“道友留步”的害人精申公豹、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头姜子牙

姜子牙为何被封齐地?仙风道骨,无人可及 姜子牙,不但神话故事中替天行道、无所不能,历史上同样功勋卓著,辅佐周文王“天下三分有其二”,辅佐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兴周后缔造“齐国”。 在中国历史上,国号跟人的名字一样,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大有讲究的。秦两汉、魏晋、宋元明清国号,都是根据家世、官爵、五德终始说,“翻字典”精珍细琢定下来的。那么姜子牙的封地,为何叫“齐”国呢?本人虽不专业,倒也想探究一番,希望在此抛砖引玉。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纣王鹿台自焚而亡,武王定鼎天下,商亡周兴。革命胜利之后,不贪功、不吃独食的周武王,分封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奔赴各地,以众星捧月之势,维护周王室的九州共主地位:姜子牙为何被封齐地?群星拱月 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奉其宗祀,“维稳”商朝旧臣遗民,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 周公封于商奄,曲阜为都,镇抚东方殷人; 姜尚封于蒲(bò)姑,营丘为都,控制东方夷人; 召公封于燕山之野,北御山戎。 由此看见,周武王苦心孤诣谋虑布局,下了血本将尚父姜子牙、胞弟周公旦、召公奭的封地放在关键核心之处,目的有三: 一是消化掉殷商残余势力或殷商亲近势力,力求防患于未然,保江山社稷稳定; 二是开疆扩土,抵御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的入侵,巩固边防; 三是宣扬周礼,施王道于四方,感化野民。 由“鲁”推“齐”,殊途同归 《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 奄,商朝故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前14世纪,商朝第18王南庚从庇(今河南安阳境内)迁奄,因水害之苦,第20王盘庚自奄迁殷(即安阳殷墟)。人是念旧的,虽然抵不过时间的侵蚀,但亡国不久的商朝在奄地余恩尚在,这自然成为殷商复国分子的集中地之一,所以周公旦分封于此,各中深意,不言自明。姜子牙为何被封齐地?殷商迁都 “鲁”,甲骨文从鱼,从口,本义指鱼儿摆尾。武王赐周公旦诸侯国名为“鲁”,希望周公如鱼入东海,海阔凭鱼跃,以扫尾之势横扫东方的魑魅魍魉。 以此推论,“齐”之名,也应有相似之意。 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诸侯,封于此,周灭之也。 ——《括地志》 薄姑,殷诸侯,东夷故地,与商奄毗邻,国之大患! 武王封姜子牙于薄姑,对其寄予厚望,希望尚父发挥余热稳定东方,姜齐世代镇守此地,为国羽翼! 再分析“齐”的词义: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用政令治理百姓,用刑法整治百姓,老百姓只求免于犯罪不受处罚,心中无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同化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还会有归附之心。 齐释义为:整治,同化。姜子牙为何被封齐地?中国四夷 综合政治时局、词源字意,我们不难发现齐、鲁诸侯国命名的深意: 鲁国,殷商故都,威胁性大,故宗室亲族镇守,武力强压,推行周礼,移风易俗。 齐国,殷商诸侯,化外之人,威胁性相对较小,故有功大臣镇守,齐之以刑,齐之以礼,软硬兼施,收拢人心。 历史也证明,周武王下了一手好棋:鲁国,居泰山之阳,齐居泰山之阴,南北呼应,做大做强,拱卫王室,消除了殷商残余势力,稳定了东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ndtfcc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