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但是东周又分为了春秋和战国,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来分析下。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为春秋时代,…

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了东周,但是东周又分为了春秋和战国,这是怎么回事,现在来分析下。

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是为春秋时代,这个时代是周天子的势力逐步减小的时代,总体来说在中国大地上,依然是属于奴隶社会。

齐,晋,秦,楚,吴,越各国相继称霸,但是进行的战争主要是大国局部的进攻小国,而使小国屈服,并不灭亡小国,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下面看看为什么这个时期叫“春秋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后世之所以会将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主要原因是,这段时期比较长,约有550年之久(前770年--前221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与不同。因此将其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进行研究分析。

以前的人都很简单,是根据气候办事,夏热冬寒,有避暑和窝冬之说。基本大事都发生在春秋,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

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

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

而“春秋”一词来源于孔子整理编订的《春秋》一书。孔子编订的《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41年)的大事。

由于它所记历史的起止年代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大体相当,所以历史学家就把“春秋”二字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为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战争频繁。

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

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割据的时代。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

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上面是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的解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n6atth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