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牧野之战,《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军队七十万人临阵反戈,非常富于戏剧性。但是我们从考古学发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解说。商纣王,在殷墟甲骨文中被称为“…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牧野之战,《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军队七十万人临阵反戈,非常富于戏剧性。但是我们从考古学发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解说。

商纣王,在殷墟甲骨文中被称为“帝辛”。关于商纣王的无道,比如酒池肉林,比干剜心之类的演义,大家都非常熟悉。可是从甲骨文金文来看,纣王似乎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郭沫若早就指出,从甲骨文金文来看,纣王在克商之战的前20年,几乎不断地和东夷南夷(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叛乱作战。长期的战争让商国国力亏空,给了位于陕西的周国这个蕞尔小邦以可乘之机。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牧野之战中,两国的用兵策略非常的不一样。商纣王知道武王攻来的消息,集中了全部的兵力驻守国都。他象往常一样,把散兵游勇老弱病残放在军阵的最前方。他计划利用人海战术先消耗掉周国的一部分战斗力,然后再用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和周人决一死战。

周国最重要的军师,就是吕尚,也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姜太公是一个非常老谋深算的战略家。他曾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太公兵法》,据说汉代曾传到张良的手上。这部兵法在后来亡佚,否则我们必然能从中看见牧野之战的细节。不过即使是靠后世零星的文字记载,加上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布局的印证,我们仍然能多少恢复一点姜太公用兵的细节。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姜太公一定刻意琢磨过商纣王用兵的习惯。周人的军阵形状,就像是一把长剑,最精锐的部队,最强的战斗力被放在剑的尖端。姜太公用长剑最强的锋去冲击纣王军阵前部的散兵游勇。那是一场激烈已极的大战,阵亡士兵的血流遍了整个牧野,在严寒的天气里都没有结冰。在周人决死的冲击之下,纣王的战略部署显出了他的失误。商国军阵前部士兵是最弱的,他们在武王军队的锋锐进攻之下溃败,引发了战局的倾覆。逃散的商国军队就像是决堤的滔天洪水,直向商国军阵后部烟尘滚滚地回卷。万千的逃兵反戈而乱,烽火燎原,瞬间就成了大势已去。

再往后的故事,《史记》里记载得很清楚,商纣王战败,退到商邑内的鹿台,用玉璧环绕住自己的身体,点火自焚而死。周武王用箭射纣王,用“轻吕”剑击刺,用青铜钺斩下纣王的首级,如此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周武王伐商纣的故事:周武王姬发怎么死的?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你每天都可能遇见的伟人,就是孔夫子常念叨的周朝开国名臣周公旦。只要你会做梦,就会遇到他,天天做梦就天天见。他当然是圣品人物,儒家孔圣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后世儒生尊其为“元圣”。王族出身自然是很富啰,还很尊贵。但是荀夫子很削我面子,他批斗世人迷信看相的风气时说周公是个矮子,而且长得像折断的枯树——“文王长,周公短……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荀子·非相》)先秦大师动辄引用历史典故,而且有时候一家一套说法,教人看得头大。好吧,姑且相信荀夫子不是使用夸张修饰。周公个不高,可能跟法国皇帝拿破仑一样是个小个子。周公长得也不帅,没有迷倒万千少女的俊朗。但这与他成为伟人,半分钱关系都没有。人家可是他二哥周武王的首席乱臣!什么?乱臣?没错没错,你没看错,我也没说错。周公旦就是乱臣,武王钦定的乱臣。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尚书·泰誓中》记录了周武王在河朔巡视诸侯联军的一次讲话。有一段话颇有意思“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受是商纣王的名字。武王说商纣手下人虽多,但是离心离德;我的手下少,但是同心同德,人心齐泰山移,所以伐商必定会取胜。这个“乱臣”当然不是乱臣贼子的意思。

不然周武王也不会那么兴致勃勃地表彰他们与自己同心同德!所谓乱臣就是理乱之臣,拨乱反治之臣。周公就是这么个乱臣,治国定邦的能手。这十大乱臣是师尚父、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曹叔振铎散宜生南宫括、太颠、闳夭、武王后邑姜。孔夫子比较重男轻女,坚持认为“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论语·泰伯》),把武王后排除在外。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在十人中,能力最为突出的是师尚父太公望和周公旦。两人同样文武全才,但而周公旦多才多艺超过了太公望。与太公望不同,周公不是底层草根,而是周王族的四王子。太公从小混迹在底层社会当中,满目所见也是腐败和不公。而周公出身的周国,被史家认为是当时的理想国。虞国和芮国发生土地纠纷,久久争执不下,于是两国君主到周地找西伯(周文王)做裁判。结果“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君和芮君看到周井然有序的德治风气,自惭形秽于是不再争夺土地。据说四十余个小诸侯国得知后归附周文王。

扣除胜利者自我标榜的水分,周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当时的一流水准。不然也不会吸引太公三就。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又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周公修成了一个文武双全、多才多艺、谦和有礼的高端人才。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为老师,以周公旦为辅佐,召公奭、毕公高等周王族人才也在领导团队中。

武王伐纣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师尚父太公望是文王时的老臣,更多负责翦商战略和军事准备。而在同代大臣中,召公奭与毕公高为武王跟随左右,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最受器重,主要负责内政民治,处置日常政务《史记·鲁周公世家》称:“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

这份履历表明了周公在前半生还是很顺风顺水的。草根平民太公望混到七十岁才得以进入周国中央决策层工作。周公从小生长在政治家族,耳濡目染学习治国理政,无需向太公那样到处游说诸侯而不得用。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fkope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