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刘备都难逃的内心困扰

文官尚且如此,拥兵一方的武将自然也不能脱掉干系,吕布因为打了个瞌睡最后人头落地,袁术因为一杯蜜水忿然离世,孙策因为意外毁容幸福感顿失。在高亢的幸福感面前,吕布、袁术、孙策们纷纷落马,甚至,连开创浩大三国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三巨头也难逃此般魔障。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曹操君临天下,妻妾成群,偶尔还抢抢别人老婆尝尝鲜,应该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物吧,其实不然。如若我们翻开曹操的个人档案,即会发觉他是个自卑感极强的人。曹操的自卑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阉党之后(很多人都不想和他交朋友,《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求学其间,有个叫宗世林的文人,瞧不起曹操的出身,无论曹操百般讨好,也不愿和他交往。)
二、个子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荣登魏王,匈奴派使者前来祝贺。曹操担心自己个子矮,有损国威,因此让大帅哥崔琰顶包)
比如早年在曹操家乡沛国,有个叫桓邵的官员,素来瞧不起曹操的出身,多次出言不逊,孰知风水轮流转,曹操掌权之后,回想起陈年往事,总觉得不太对味,依稀觉得有个叫桓邵的家伙一直在眼前晃来晃去。为了抹去少年时不快的记忆,曹操下了通缉令,将其逮捕。只可怜了桓邵,莫名地被人逮了,莫名地画押认罪,莫名地在众人面前一阵羞辱,然后莫名地推出殿外斩首示众(沛国桓邵亦轻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操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曹瞒传》。)
到了晚年的曹操,抑郁的心理愈发严重。常常夜不能眠,惟恐别人暗中加害,更是对外宣称:“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某日,曹操帐中小憩,翻身时被子掉落于地,一近侍见状,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然后倒床便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试想,一个内心阳光,充满了幸福感的人,怎会连一个好梦都没有呢?
再来谈一下孙权。按照史料记载,孙权坐拥江东的年纪大概是在十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小伙子,一般都会躲在学堂的墙根旁,听着蛙声谈论“这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可孙权却不然,因为他幼嫩的屁股,已经坐在了殿堂的高位上。登位伊始,内有张昭等主和派元老的干政,外有强敌曹操虎视眈眈的秣马,为保父兄累世基业,孙权料必煞费了心思。时常失眠的孙权,自然借酒消愁,这也为他后来的酗酒埋下了“伏笔”。

相比老对手曹操、孙权,刘备的幸福感也好不到哪去。年少时贩鞋为生,年长时流离失所,四海为家的刘备心中自然苦楚万端。每当夜深人静时,刘备起身如厕,拉开裤裆,却见腰间髀肉复生,不觉感慨年近半百寸功未立,因而常常潸然流涕。《九州春秋》里,这段寄居荆州刘表处的描述,或许就是刘备颠簸半生的一个缩影(“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未建,是以悲耳!”)。
也许,刘备人生最有幸福感的时刻,是在袭取西川的路上。当时蜀地志在必得,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乘着酒兴,刘备对军师庞统说道:“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一听,心中不快:“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为何一向以仁义面目示人的刘备,会有如此过激言论,究其心理,估计是装半辈子的孙子,终于可以人模狗样地扬眉吐气一把了,以致失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cf0s5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