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的原因已成定论?凶手是秦桧还有待探解
1925年,胡适也在《现代评论》上公开刊文,分析了岳飞等大将割据一方,朝廷无力供养,地方财源被断等状况,认为“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秦桧有…
1925年,胡适也在《现代评论》上公开刊文,分析了岳飞等大将割据一方,朝廷无力供养,地方财源被断等状况,认为“宋高宗与秦桧主张和议,确有不得已的苦衷。……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只不过,吕是唯一一个在教科书中,按自己“求真”所得结论为秦桧喊冤的学者。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一本1923年出版的畅销教科书,卖了12年才酿成全国性事件,“愤怒的民意”滞后这么久,乃是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当局和“民意”所需要的“岳飞”,并不一样。在1900-1910年前后,舆论界流行“民族主义救中国”,故媒体竭力塑造岳飞的“民族英雄”形象。
1920年前后,民众深受军阀割据之苦,吕思勉还原岳飞的“军阀”形象,恰好迎合了“民意”所需。1931年后,日寇侵略步步紧逼,岳飞“抗击外敌”的形象复苏,蒋介石不止一次在党内提倡学习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薛岳这样的抗日将领,甚至会在戏台上将自己直接扮成岳飞。
1949年后,在台湾,岳飞作为“还我河山”的历史标签,长期备受蒋氏父子推崇;在大陆,则因阶级立场,被指镇压农民起义,“民族英雄”的光环也被摘下。故而,1952年,“三反运动”中的吕思勉,在“思想改造汇报”中,仍敢于为自己当年的贬岳尊秦之举辩护。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5ctgl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