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为何没能得到善终

刘伯温在很多人的心中,绝对是神仙级别的人物,这位对于明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称一声明朝第一谋士。但这样的一位出色的谋士,最终却没能为自己谋得善终。…

刘伯温在很多人的心中,绝对是神仙级别的人物,这位对于明朝的建立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称一声明朝第一谋士。但这样的一位出色的谋士,最终却没能为自己谋得善终。

不过这两个人又有所不同,一个是刘备的军师,被刘备奉为上宾,后来做了丞相;一个是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帮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不过两个人的结局都很惨,诸葛亮死于北伐的五丈原;刘伯温却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

却说天下平定之后,目睹朱元璋穷凶极恶的杀害功臣,刘伯温决心隐退。

告老回家,在青田县隐居。

刘伯温很低调,当地县令想看看刘伯温的尊容,求见不得,便化装成老百姓。

此时县令自我介绍说自己便是青田知县,慌得刘伯温赶紧站起,口称小民。然后请其速归。自此再也不见当地官员,恐怕给人留下扰民的坏名声。

刘伯温如此低调,不过皇帝还是没放过他,这又是为什么?

明朝第一谋士刘伯温,为何没能得到善终

其一,刘伯温聪明。

伯温先生料事如神,昔日朱元璋曾问刘伯温当时官员的大致概况:“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皇帝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如此如何不恼怒。

其二,刘伯温敢于违抗朱元璋。

朱元璋想杀死李善长,让刘伯温做屠夫,刘伯温谢绝。皇帝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错,不过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皇帝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其三,刘伯温得罪不少权贵。

他不是一般的读书人,此人性情刚强,嫉恶如仇,与羽扇纶巾的书生不同,此人“貌修伟,慨然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而且相貌虬髯,有点像梁山好汉,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权贵。

史书记载,刘伯温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药之后,病情加剧而死。许多人认为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杀掉刘伯温的,不久之后,胡惟庸全家亦遭灭门之灾。

当然朱元璋善于斩草除根,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很优秀,不久也分别因为胡惟庸的案子牵连而死。

刘伯温为了朱元璋可以说操劳一生,可以说出谋划策,但即使这样,最终也没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好的结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m258d9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