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影响却很广泛和深远,规模巨大的叛乱导致东汉朝廷不得不下放权力到各州郡,促进当时局势的分裂;黄巾军的“养分”也促成一些军阀成长起来…

“黄巾起义”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影响却很广泛和深远,规模巨大的叛乱导致东汉朝廷不得不下放权力到各州郡,促进当时局势的分裂;黄巾军的“养分”也促成一些军阀成长起来,下面就来分析为什么规模这么大的起义这么迅速就败给了汉朝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可是,当历史的车轮来到东汉时,这一切好像都变了,从汉和帝开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成了宦官和外戚。双方你来我往轮番登场,将东汉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到了汉灵帝刘宏时,这个侥幸得到皇位的皇帝非但没有珍惜这个“雷劈般”的几率,反而因为过往的贫穷,就变本加厉地对财富发起新一番的冲击。当然,他所谓的“冲击”指的是敛财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刘宏起初只是个皇室分支成员,还是皇N代那种,虽有爵位,但是历史上记载他的食邑不足百户,充其量也就是小地主那样的规模。史料中还记载他“衣着朴便”,从他当了皇帝之后的作为来看,我相信他绝对不是故意“简朴”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他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他很穷。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拼命敛财了

刘宏有多贪婪?各地的贡品在入库之前都要经他过目,雁过拔毛,从不放过那些奇珍异宝。这还不算,他还经常巧立名目大肆向民间征税,到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卖官吧。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历代都有,即便后满清时代那么缺钱,卖官也是遮遮掩掩。但人家汉灵帝就不同,明码标价、公开竞标。县级400万、州级1000万、省级2000万,要想位列三公之位,就得再加1000万。大清官崔烈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才花了钱从“九卿”变成“司徒”的吗?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很多人该问了: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呢?没办法,命太好。汉桓帝去世时没有子嗣,窦太后为了继续独揽大权,这才将汉桓帝的远、远房侄子,也就是毫无根基的刘宏提拔成了皇帝。刘宏登基第二年,就在中常侍曹节等宦官的帮助下,从窦太后手里夺回了权力,又回到外戚——宦官的死循环。

由于刘宏贪得无厌,他的手下也都纷纷仿效,百姓的赋税一加再加,苦不堪言。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和接连不断的瘟疫、灾害,全国各地都出现“尸横遍野、死者相枕”的惨烈景象。走投无路的百姓在绝望之余开始揭竿而起,用武力对抗朝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张角率领的农民起义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张角是河北巨鹿人,在传道、治病的过程中积累了很高的人气,后来更是通过颇具迷信色彩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顺势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各地起义民众纷纷前来投靠,张角的队伍很快就达到十余万人。张角将他们进行整编,并确定了发动全国起义的时间。只可惜,由于叛徒出卖,洛阳的数千起义军遭到朝廷的屠杀,不得已,张角只好提前起事。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称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为人公将军。在起义时,起义军的头上全部裹着黄色头巾,故而也被称为“黄巾军”。起义开始之后,“黄巾军”所向披靡,占州郡、烧县衙、抢地主、夺豪绅,并将抢来的粮食分给百姓。投奔的人越来越多,声势更加浩大。

除了河北张角的黄巾军外,南阳黄巾军、汝南黄巾军、广阳黄巾军也都十分壮大,后来逐渐形成河北张角、南阳张曼城、颍川波才三支强大的黄巾军,并开始向洛阳开拔。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刘宏惊慌失措,急忙调遣卢植、皇埔嵩、朱儁等人领兵镇压。

皇埔嵩率领的军队与波才的黄巾军遭遇,皇埔嵩被打的损兵折将,只好退守长社。黄巾军紧追不舍,将长社包围,但是,黄巾军却犯了个错误,他们在草木深从之中安营扎寨。皇埔嵩趁风势采用火攻,让黄巾军措手不及、阵势大乱,随后,皇埔嵩与赶来增援的军队合力大败波才黄巾军;

颍川义军平息后,朱儁开始率大军向南阳方面开进,此时南阳黄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几万人,还刚刚占领宛城,士气正盛,因此,朱儁的大军节节败退。这时又传出将撤换朱儁的传言,朱儁军队的军心更乱。城里的黄巾军想一举歼灭朱儁军队,却被朱儁设伏,斩杀近2万名黄巾军。之后随着朝廷增援军队的不断到来,双方势力发生了转变。黄巾军死守宛城,最后还是被朱儁大军攻破。南阳黄巾军也被平息;

规模最大的黄巾起义,迅速被腐败无能的汉王朝剿灭,背后什么隐情

卢植大军与张角在河北展开较量,卢植始终没有占到便宜。朝廷大怒,用董卓替代了卢植,可董卓更是不堪一击,于是,朝廷就急忙将皇埔嵩调往河北平乱。此时,其他地区的黄巾军都已经不足为惧,越来越多的军队归入皇埔嵩麾下,张角的黄巾军也陷入被动。偏在此时,张角病逝,失去了精神领袖的黄巾军锐气大减。在与皇埔嵩硬碰硬的正面较量中,张梁和3万余人战死沙场,还有近4万黄巾军宁死不屈、投河自尽。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但张角的黄巾起义却是最为惋惜的一支。因为他们在与正规军作战时并非没有优势和机会,而是由于诸多原因白白浪费:

像颍川黄巾军,连安营扎寨的基本常识都没有,被皇埔嵩一把大火就给烧得溃不成军;

再比如南阳黄巾军,非要坚守宛城和朱儁大军进行较量;

包括最后的张角在内,他们都影射出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缺乏战略眼光。他们太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这简直就是莽夫式的打架。如何打,如何撤,如何补给粮草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缺憾就是,哪怕条件允许,三支黄巾军也始终没有合成一团。他们各自为战,从未想过要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整体,而且,三支义军在战斗过程中也没有想过相互策应、相互支援。久而久之,起义之初的所有优势都化为乌有,最终,连灭亡在即的东汉军队也没能抵御,这绝对是个遗憾

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在起事前并没有进行足够军事训练,装备也比较欠缺,战斗力与禁军、郡国兵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没有有眼光的军事领袖最终导致起义失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lpmtjc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