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人物评价

汉末三国何颙:①王佐才也。②颍川荀彧,王佐之器。曹操:①吾之子房也。②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

汉末三国

何颙:①王佐才也。 ②颍川荀彧,王佐之器。

曹操:①吾之子房也。 ②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③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休。 ④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⑤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潘勖:夫其为德也,则主忠履信,孝友温惠,高亮以固其中,柔嘉以宣其外,廉慎以为己任,仁恕以察人物,践行则无辙迹,出言则无辞费,纳规无敬辱之心,机情有密静之性,若乃奉身蹈道,勤礼贵德,动咨事间,匪云予克,然後教以黄中之叡,守以贞固之直,注焉若洪河之源,不可竭也,确焉若华岳之停,不可拔也,故能言之斯立,行之斯成,身匪隆污,直哉惟情,紊纲用乱,废礼复经,於是百揆时序,王猷允塞,告厥成功,用俟万岁。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钟繇:①颜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惟荀彧为然。 ②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鱼豢: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

两晋南北朝

傅玄: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陈寿: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裴松之:世之论者,多讥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虽晚节立异,无救运移;功既违义,识亦疚焉。陈氏此评,盖亦同乎世识。臣松之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彧岂不知魏武之志气,非衰汉之贞臣哉?良以于时王道既微,横流已极,雄豪虎视,人怀异心,不有拨乱之资,仗顺之略,则汉室之亡忽诸,黔首之类殄矣。夫欲翼赞时英,一匡屯运,非斯人之与而谁与哉?是故经纶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动于嶮中,至于大亨,苍生蒙舟航之接,刘宗延二纪之祚,岂非荀生之本图,仁恕之远致乎?及至霸业既隆,翦汉迹著,然后亡身殉节,以申素情,全大正於当年,布诚心於百代,可谓任重道远,志行义立。谓之未充,其殆诬欤!

范晔:①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间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文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②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袁宏:①魏之平乱,资汉之义,功之克济,荀生之谋。谋适则勋隆,勋隆则移汉,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若始图一匡,终与事乖,情见事屈,容身无所,则荀生之识为不智矣。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夫假人之器,乘人之权,既而以为己有,不以仁义之心终,亦君子所耻也。一污犹有惭色,而况为之谋主!功奋于当年,迹闻于千载,异夫终身流涕,不敢谋燕之徒隶者。自己为之功,而己死之,杀身犹有余媿,焉足以成名也!惜哉,虽名盖天下,而道不合顺,终以忧卒,不殒不与义。故曰非智之难,处智之难;非死之难,处死之难。呜呼!后之君子,默语行藏之际,可不慎哉! ②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至而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③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唐宋

朱敬则:神人无功,达人无迹。张子房元机孤映,清识独流。践若发机,应同急箭;优游澹泊,神交太虚,非诸人所及也。至若陈平、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田丰沮授崔浩、张宾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严从:叹王室之多故,怀黍离以永吟,遂委忠曹公,冀图匡复。而天命潜革,人心则殊,姑回备物之谟,卒抗非常之锡,虽欲匡上以德,翻杀身成仁。夫仁义岂有恒?在乎不舍道而已。是故比湛身於殷后,微子抗迹於周邦:虽二美同归,而三仁齐致。

苏图元:张宾崔浩,曾施神国之谋。荀彧田丰,亦运制胜之策。

杜牧:荀文若为操画策取兖州,比之高、光不弃关中、河内;官渡不令还许,比之楚、汉成皋。……及事就功毕,欲邀名于汉代,委身之道,可以为忠乎?

司马光: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於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於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苏轼: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苏辙:荀文若之于曹公,则高帝之子房也。董昭建九锡之议,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或以为文若先识之未究,或以为文若欲终致节于汉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従曹公于东郡,致其算略,以摧灭群雄,固以帝王之业许之矣,岂其晚节复疑而不予哉!方是时,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属于曹公矣,虽不加九锡,天下不归曹氏而将安往?文若之意,以为劫而取之,则我有力争之嫌,人怀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则无嫌而人亦无憾。要之必得而免争夺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数年之顷,以致文若之死。九锡虽至,而禅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则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过也。

何去非:人之挟数任术若荀文若者几希矣,盖曹公之策士而倚之为蓍龟者也。

唐庚:董昭建议曹公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称曹公兴师,本为朝廷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公由是不平,彧以忧卒。论者曰:彧叶规曹氏,以倾汉祚,晚节立异,无救运移。 管仲相桓公伐山戎、伐陈蔡、伐楚、伐晋,其意欲尊周尔,而桓公遂有封禅之志。文若依曹公,平青徐、平许洛、平河朔、平汉南,其志欲尊汉耳,而曹公遂有九锡之议。管仲知封禅之不可许也。故设词以拒之;文若知九锡之不可长也,故逊词以却之。管仲幸,故桓公从其说以全勤王之功;文若不幸,故曹公不用其语以成窃国之祸。究其终始,幸不幸异耳,用心岂不同耶!论者何得非之!

洪迈: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 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陈亮:彼荀彧智谋百出,而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徒见荆州四达,英雄之所必争,而巴蜀险阻非图天下者之所急,及熙尚平,遂教之南征荆州,责贡之不入,而不知大略之士常留所必争者以饵敌,而从事乎不足急者,以蹙之也。

陈普:乱离拣得一枝栖,得路争知却是迷。 曹操若逢诸葛亮,暮年当作汉征西。

元明清

郝经:①曹操险谲无行,阴图簒窃,有识之士方遁逃避匿之不暇,安肯身事之而蹈其难哉。……荀彧之委质,已失其身矣。既运筹决策,相与取汉,则魏室佐命元臣。及其忤意不容,以汉尚书令自杀,则亦操之欲题其墓道为征西将军曹侯也。……或者与彧为管仲之仁,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彧以智计佐操,挟天子令诸侯,征伐四克,其名为汉,其实皆篡窃之私也。视其掠杨彪、诛孔融,弱寡王室,曾无一辞,十分天下而有其八。既已为丞相,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不在于九锡之受否也。故彧以为不必受,有其实不必有其名,以是忤操,饮药而卒尔。以死事魏,非死汉室也。……荀彧佐操篡汉篡械,既具知不免,而始自裁,则亦召忽之谅也,又焉得为管仲之仁乎。若彧者,特莽之孝元后之节也。……若彧者,则亦小人之仁也。其比曹操以高光,袁曹为楚汉,则固彧之志也。不得其说,从而为之辞,以为史氏之文,则史之所载,援引比拟者,皆非其人之言而不可信矣。怙彧一时之私,并误历代信史,又不可之甚也。钟繇称彧为颜子,操称攸为颜子。夫颜子与禹稷未易地尔,岂以谲计教人簒窃者邪?故二荀之颜子,曹操之周文,曹丕之舜禹,皆以盗贼自名圣贤,欺天下之甚者也。②文若英英,龙孙凤雏。洞鉴知防,跃渊择梧。略包河山,几先神(阙)。仗义匡时,匪人自凂。帝师王佐,与盗共窃。偾掷失声,碎此明月。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

《三国志通俗演义》:颍上荀文若,人称王佐才。声名齐五岳,功业震三台。孟德无终始,留侯不再来。忠心怀恨死,天下尽悲哀!

袁宏道:投身刀戟之林,濒死不悔,不尽其用不止者,张子房、荀文若、贾诩之流是也。

王夫之: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牿亡而不丧,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彧之失,在委身于操而多为之谋耳。

孙奇逢:如荀彧、刘穆之之徒,始从操裕,岂遂欲弑逆哉?惟其渐渍顺长而势卒至此耳。虽然自弑,逆以下苟一事不道,而苟从之,皆为失大臣事。

赵翼:彧亦明知操之心已怀僭妄,而终不肯附和,姑以名义折之,卒之见忌於操,而饮药以殉。其为刘之心,亦可共白於天下矣!

独孤微生: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

近现代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何兹全: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leprt0u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