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秦国,齐国在战国时期都各自走上了强国之道,魏国虽然率先成为霸主但也不会让秦国,齐国变强,虽然秦国距离魏国更近,但魏王还是选择先把矛头对准齐国,这到底是为什么?马…

秦国,齐国在战国时期都各自走上了强国之道,魏国虽然率先成为霸主但也不会让秦国,齐国变强,虽然秦国距离魏国更近,但魏王还是选择先把矛头对准齐国,这到底是为什么?马上就来解释下具体原因。

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是最先崛起的诸侯国。

经过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位君主的努力,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并且实现了对秦国、齐国这两个大国的压制。不过,到了魏惠王在位时,也即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崛起,而齐国也在邹忌变法后实力增强。

在此背景下,秦国和齐国,开始同时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同时崛起的秦国、齐国,魏国为何主攻齐国,而不是秦国呢?

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九年。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也即淮泗间的小诸侯国,之前主要是将贡物交给魏国,而不是齐国的。

与此同时,秦国也在河西之地反攻魏国,意图从魏国手中夺回该地区。在秦国和齐国的共同压力,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对: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韩国、赵国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百姓。

其中,魏国将都城从今西边的安邑迁到东边的大梁,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国、韩国,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魏惠王相继和赵国、韩国、秦国的君主会盟,却唯独不和齐国君主会盟,这表明魏惠王的一系列努力,都是为了针对齐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和齐国都是强敌,二者的崛起都对魏国造成直接的威胁,为什么魏惠王这位君主忽视秦国,而主要和齐国争霸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魏国将中原之地看得更加重要。

对于魏惠王这位君主来说,虽然生于战国时期,却试图成为一位类似于春秋时期的霸主。

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在此基础上,想要成为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自然需要威服当时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也即宋国、鲁国等战国时期依然存在的诸侯国。

而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基本上都位于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而这些地区,正好处在齐国和魏国的交界地带。所以,为了重新掌握淮泗间的小诸侯国,魏国必须集中火力来进攻齐国。

当然,对于齐国来说,想要称霸中原,魏国自然也是“眼中钉和肉中刺”,所以,齐国和魏国爆发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多次大战。至于当时的秦国,依然处在西北边陲之地,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不属于中原之地。

魏国为什么和齐国过不去,而不把秦国放眼里

最后,魏惠王采取团结赵国、韩国,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也即联合赵国、韩国、秦国来对抗齐国,也是因为齐国当时的实力要强于齐国。

虽然经过了田氏代齐,但是,齐国的地理优势没有改变,在山海鱼盐之利下,齐国可谓战国七雄中最富庶的一个诸侯国。

至于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后都还是比较弱小的,也即秦国因为底子较薄,所以即便处在崛起的过程中,依然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

在此基础上,魏国将自己的都城从山西一带的安邑迁到河南一带的大梁,也是这一情况的体现。

对于魏国来说,特别是在魏惠王心目中,迁都大梁.

将重心东移,远比继续定都安邑,和秦国较量更加具有意义。

以上就是魏国为什么要先对付齐国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kgom0c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