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仅让大唐由盛转衰,也使中华文明逐渐封闭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于中原地区的破坏极其严重,这在唐朝的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而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是一次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一场安史之乱,几乎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发展走向。
从此中国向南迁移。另一方面,这一次乱事,使得中国对外的交往都有所变化,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的开放与包容是令人赞叹的。
远来的外国与外族人争相来唐,但是之后,这一现象逐渐减少,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一、大唐盛世之时的外交
1、富庶之国,睦邻友好
盛世王朝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唐朝本身的睦邻政策,所以一向都是以包容且开放的态度对于友邦。由于社会富足稳定,外交也才会显出蓬勃生机,李渊曾明确表示我们要“柔怀万国”。
以这个为国策,李世民及武则天等皇帝都对各民族表示出博爱之心,这是大国自信的表现之一。
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外交平等繁荣,专门高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等各种事宜,六书也有各种行政机构负责外宾,外贸等事宜。
2、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及其频繁
既然唐朝主张平等交往,尤其是鼓励平等外贸,不得加重税,所以中外的贸易一直十分繁荣。同时为了能够使得外国使者在唐朝的生活平稳,武则天时还设定了粮食的供应。
按照不同的身份给予不同的供应,甚至特别设置优优待留学生的“宾贡科”,以便他们进入仕途。丝绸之路在统治者的关心之下,也是力保畅通安全。
除了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更是十分繁荣,学生、僧侣、教徒等等往来唐朝十分繁多,文化交流之下,为中华的历史宝库中留下了璀璨的明珠。
二、无奈安史之乱后,中外交往一落千丈
1、八年战乱,破坏了中外交往的基本条件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的对峙与战争,使得整个政局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那些从前利于中外交往的基础条件,一点点被消除,就此中外交往陷入了困境。
首先是道路几乎完全中断,其次由于国力衰弱,所以对周边各国的威信与影响力也慢慢的消失,再也无法再现万国来使的壮观场面了。
而国家的纷乱,也使得留在唐朝的外国人员一再减少,唐朝后期可以参与中外交往的国家仅有三十个左右,这与之前的巅峰时的七十个国家相差甚远。
2、安史之乱将唐外交的有利局面打翻
唐晚期政局不稳,国力衰退,经济萧条,统治者只能全力发展国内的经济,无力顾及外部。
毕竟还要防范藩镇节度使的反叛,要谨慎的关注着宦官们专权惹事,党争不断,权力倾轧之下,统治者自顾不暇,不可能去花费大量的经济和精神去进行外交。
第二方面是,国力下降的唐朝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给予周边各国以强国威信;最后因为藩镇林立与战争的关系,唐朝加紧了政治环境的控制。
自然也不利于外交使臣在唐的行动。如此一来,本来是局面十分利好的外交,最终被安史之乱的乱象弄得一塌糊涂,从此唐朝的外交再也无力挽回。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史之乱阻断的不仅是唐朝的外交优势,他甚至将中外交往发展的历史进程整个都延缓了。
不仅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由于政治环境动荡,不得不停止了外交发展,唐之后的宋、元、明、清等也不再积极的发展中外交往。
这一场动乱依然持续了七年之久,并且唐朝也因此由盛转衰,从此盛唐梦幻只在人们心中,而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与民众心中也开始对于异族有了前所未有的戒备之心,整个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封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k1ho07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