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时 刘邦为什么说陈平是不能重用之人
核心提示:刘邦对陈平既欣赏,又有看法。临终前,他对陈平做出了评价,要点有二:一个是这个人聪明得过了头;另一个是只能当副职,不能任一把手。
秦末汉初,社会动荡,文臣武士或死于战乱,或死于内部斗争,活下来的不多,活下来又身居高位者为数更少。在这更少的一部分人里面,有个叫陈平的人值得一提。《资治通鉴》记述了他曲折多变的生命过程,文字冷静简略而又意味深长。
他的身份是农民,户口在乡下,家里很穷。他从小就好读书,长大后四处游学,可能还学了点儿黄老之术。秦末天下大乱,他先投魏王,又改投项羽,最后跑到刘邦麾下,从此得到信任,步步高升。全国解放后,陈平被封为乡牖侯,后又改封曲逆侯,官至丞相,公元前178年去世。
刘邦对陈平既欣赏,又有看法。临终前,他对陈平做出了评价,要点有二:一个是这个人聪明得过了头;另一个是只能当副职,不能任一把手。评价是中肯的,陈平的确太有才了,每次身陷险境,总有办法转危为安。似乎也是因为过于聪明,处置风险能力太强,所以让人有点儿不放心。至于为什么不能当一把手,这也和聪明过头有关,他喜欢走捷径,出怪招儿,不按规则出牌,所以,当副职尚可,任一把手就显得有失体统。孔子说过,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意是说那样太危险。但陈平不然,在他看来,是否危险,不在墙,而在于墙下的人。
2of4他是位智者,一个永远不败的大家。他的不败,是因为他的智慧,其智慧的核心是一套处置矛盾、规避风险、谋求发展的生存策略,其策略要点有三:
策略之一就是追求实用。他不搞坐而论道,也没有花拳绣腿,无论解决个人问题,还是对敌作战,他都以实用为本。他长得很酷,家里却穷,因此找不到老婆。县里有位富人的孙女,五次嫁人都死了丈夫,无人敢娶,但陈平不怕,执意娶了这位女子,由此获得了经费资助。在他看来,这样做既有了老婆,又得到了金钱,经济实惠,何乐而不为呢!乡里祭祀,他负责分配祭肉,因为分得均匀而备受称赞,他借题发挥说:如果让我治理天下,也能像割肉一样公平,话说得有点儿大,但绝不是空穴来风。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数年中,他的实用策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臣,善于分析大势,运筹帷幄。陈平常常隐在张良背后,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他的强项不在于两军对阵,而在于战场之外。他善于用金钱和女人来解决战场胜负问题,很多计谋都直指敌人的弱点,成本低廉,相当实用。有例为证。公元前204年,楚汉相持,汉处劣势,陈平献反间计,让刘邦出钱,到项羽军中搞阴谋活动,离间上下关系。
刘邦拿出黄金4万斤交给陈平,不预算,不查帐,也不审计,任由陈平支配。离间计果出奇效,项羽对自己的谋士范增产生了怀疑,对部将钟离味不予信任,楚军战斗力严重受损。同年4月,项羽把刘邦围在荥阳城中,形势万分危急,陈平组织两千妇女从东门出城假做投降,乘着楚军跑来看热闹的机会,陈平领着刘邦从西门跳之夭夭。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40万骑兵围在平城,七天没吃没喝,城破被擒已成必然。这时候,陈平又施奇计,据说是让某画家画了个美女,送给匈奴首领冒顿的老婆,还说刘邦被打急了,想把画上女人送给你老公,到时你就等着吃酷吧。这女人怕失宠,说服了冒顿,匈奴自动撤围,让刘邦、陈平等人顺利出逃。《资治通鉴》说,陈平“从帝征伐,凡六出奇计”,到底是哪六计,司马光没说,但奇计必有奇效,奇效必出于实用的设计。
3of4策略之二是精于脱险。他有办法预知危险的存在,也有能力化解危机,并借此获取利益。陈平从参军入伍开始,先后置身魏王咎、项王羽以及汉王刘邦门下,后来,又历经高帝、盈帝、吕后和文帝等四个时期。他洞明世事,机敏处事,多次身临险境,次次化险为夷,且屡屡得到升迁。最初,他投靠魏王,献过计谋,人家没看上,后又遭到小人陷害,他立马流之大吉。投靠项羽后,他奉命平定了一起叛乱,但随后叛乱者的地盘却被他人占据,项羽对此大为恼火,决定杀掉陈平等人。陈平嗅出了危险味道,赶在项羽动手之前成功逃离。其实,凭他的智慧,即便不开小差,也能平安无事。但陈平看出这两个地方生态环境太差,两个老板骨子里很庸常,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他就像个精明的打工者,精心地为自己筛选老板,走了一圈之后选中了刘邦。在这里,他受到了重视,也有过历险过程。投奔的当天,刘邦和陈平谈了话,很高兴,任命陈平为都尉、参乘,负责临护部队。
命令一宣布,军中一片喧哗,大家喊着叫着说:这家伙只是个降卒,还不知道有多大本事,怎能让他监督军队呢!后来,几位大将干脆找到刘邦,说陈平品行不好,贪财好色,在家和嫂子不明不白,在魏王和项王那里都没干好,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照大伙的意思,定要赶走这个降卒,形势对陈平相当不利。陈平对刘邦解释说,自己是光着身子来的,没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就贪了点儿财,他还说,我是来帮你打天下的,我的计谋好的话,你就用,如果不好,钱还给你,我回家种地去。这样一说,刘邦疑虑全消,不再理会流言异议,让陈平当了护军中尉。刘邦讨厌儒生,不喜欢读书人,陈平就不谈文化,不说百家之言。刘邦老打败仗,每在焦躁时,陈平就献上一计,刘邦很是受用。刘邦死后,吕后执政,这个女人心黑手狠,野心很大,想独霸权力,又担心大臣们不买帐。陈平当然看出了端倪,也明白内中的风险。他决定避开矛盾,妥协退让。于是,他不理政事,天天喝酒作乐,有人向吕后告了陈平一状,吕后很高兴,暗暗地夸陈平懂事。为了安全,陈平有时会放弃原则,会装聋作傻,有时甚至公开承认自己品行不端。总之,靠着各种手段,他活得安然,获益多多。
4of4策略之三是处事有度。他不说过头话,不办没谱儿的事,善于为自己留条后路。陈平为官做人处事,最大特点就是火候把握得好,什么事该干,干到什么程度,他非常清楚,遇到棘手问题,他能推就推,推不掉就上交老板,交不出去就留那么一手,总之,他是个太极高手、腾挪躲闪的大家。公元前201年,刘邦接到告状信,说韩信要造反,手下人都嚷嚷起兵打韩信。陈平知道韩信功劳太大,刘邦不会杀他,起兵肯定荒唐,一点儿都不靠谱儿。为此,陈平建议刘邦游云梦泽,在那里会诸侯、抓韩信。
这显然是个好主意,刘邦利用这个方法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韩信,正如陈平所料,刘邦没为难韩信,又让他当了淮阴侯。还有一次,有人告樊哙图谋不轨,当时樊哙领兵在外,刘邦命陈平前去抓人就地正法。陈平明白,樊哙是皇帝故人皇后妹夫,杀了肯定惹祸,所以留了一手,只抓不杀,把人交给刘邦,意思很明白,杀与不杀你皇上看着办。结果是,人还没送到京师,刘邦就死了,吕后马上放了樊哙,官复原职。吕后执政后,想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儿为王,她知道刘邦曾和大臣们盟过誓: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事情有难度,但必须办,她决定先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个别做些工作。
汉代设置左右两位丞相,以右为大。吕后先找右丞相王陵,王认为这是扯蛋,绝对不行。吕后又找左丞相陈平,陈却完全赞同,还提供了立诸吕为王的理由。吕后十分高兴,立马调整人事,把王陵调任虚职,让陈平当了右丞相。吕后死后文帝执政,陈平和文帝不熟,心里没底,为安全起见,就提议让周勃当右丞相,自已降一级,当左相。他知道周勃没文化,当不好一把手。后来,文帝问起天下案件审理和钱粮收入情况,周勃吭吭哧哧不能答。
再问陈平,陈平说这两件事都有主管人,一问便知。文帝紧追不舍地问,你们当丞相的管什么?陈平说:丞相佐天子,理阴阳,镇四夷,亲百姓,督促官员履行职责。文帝认为回答得非常好。周勃很尴尬,自知才疏学浅,只好退休了事。陈平左右合一,任专职丞相。
陈平有智慧,运气也不错,事情无论多么复杂,他都弄得相对简单,时时处处得心应手,进退自如。人生本来简单,几十年弹指而过,但人本质上又偏爱复杂,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明枪暗箭,每个人活到最后都变得很不简单,成就越大苦水越多。陈平其实活得挺不容易。
韩非子为秦王揭秘亡国之征:臣子逢迎谄媚
韩非子,又称韩非或韩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是韩王歇(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融为一炉,是先秦诸子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君主要统治天下,必须依据人性人情。人性饥而食,寒而衣,渴而饮,自私自利,趋利避害,这正是法制可立、赏罚可施的人性基础。其上期讲到秦王大举发兵,攻打韩国,索要韩非。秦国大兵压境,令小小的韩国朝野震动,大家议论纷纷,商议对策。
韩非子当时年纪不小了,是韩王安的叔叔。王叔。
若拒不交人,秦强韩弱,韩国危矣!
若拱手相送,丧权辱国,韩国颜面何存?
这个时候,韩王安必须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既能解秦兵之围,又能保全自己君王的声威。他将怎样做呢?
他选择外交途径,派韩非作为韩国“特使”出使秦国。这是一记妙招,也是委曲求全,没办法的事情。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弱国怎么做外交啊?这就是当时韩王安万般无奈之举。在送走韩非的时候,韩王一再对韩非耳语:你要相机存韩,相机存韩啊!
韩非答应使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既然秦王要的不是土地、城池,而是自己,他必须豁出一己之身,解韩国之围。对于秦王的赏识,他内心里十分矛盾和焦虑,韩非在本国得不到赏识,目睹韩国逐渐衰落,快要亡国了。他曾一次次上书韩王,但是几代韩王完全不纳其言,令他非常悲愤,好像和氏之璧,不为君王赏识。韩王身边的亲近之人,宠臣权贵,也对韩非万般排挤。韩非以一己之力,万不能与之相抗衡。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不是以公法诛之,就是以私剑杀之。
2of4韩非的学说在韩国用不上,他只能自己著书立说,盼望荆山之玉,有一天能见天日。如今自己的学说却被强秦所欣赏,秦一旦做大,六国必然为秦所灭,此情此景,令他如何抉择?但是当前无论外面的形势还是国家的形势,韩非都不得不踏上通往秦国之路。他知道自己是离开家乡,流离失所。他不知道未来的前途怎么样,所以怀着忐忑的心,出使秦国。
韩非的未来是喜还是悲呢?
亡国之征一
君王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来到了秦国,秦王如获至宝,待为上宾。韩非才高八斗,秦王求贤若渴,韩非的书成为秦朝宫廷的必读经典,韩非之学成为大秦王朝的官方之学。
韩非初到秦国那天,秦王举行盛大的酒宴,为韩非子接风洗尘。文武百官在座,觥筹交错,好不热闹。秦王听着百官议论吞灭六国,好像感觉这天下指日可待,有点飘飘然了,而完全忘掉了居安思危的道理。韩非子冷眼旁观,一言不发。
宴中,百官向秦王敬酒。韩非子对秦王开腔说道:“大王啊,您看我身上穿的这件衣裳,怎么样啊?”
秦王听到韩非这句话,有点愣了,天下大势寡人正听得高兴呢,怎么问起这个了?秦王疑惑不解,看了看,说:“这身衣裳是您从韩国穿来的,虽然看着有点旧了,但还是不错的!”
韩非说道:“我这衣服看着不错,但是大王知道吗?这要是长久不清理,衣服上面可是会生虱子啊!”看到秦王一脸疑惑,韩非接着对秦王说道:“其实现在的秦国,就和我身上穿的这件锦袍一样,看着很强大,可是也隐藏着亡国的危险啊!”
秦王听到这里,吓了一跳,我秦国先君数代开疆,才有了如今的大好局面,怎么还隐藏着亡国之兆啊?你倒是给寡人好好讲讲。
韩非说道:“大王,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秦虽号称以法治国,但也不是无可挑剔。亡国之征,还不少呢!”
“君主喜欢修建宫殿台榭和池沼,爱好车马服饰和玩赏之物,总是使老百姓疲劳困顿,挥霍老百姓的财物,国家就会灭亡。君王的爱好太甚,也会导致亡国。”
3of4秦王吓了一跳,有这么严重,那你赶紧给寡人说道说道。于是,韩非子就先给秦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晋献公想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但这个虞国和虢国是同姓,关系比较近,兄弟一般,两国还结有同盟。向虞国借道,无异于与虎谋皮。
晋国的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就是先用重金厚礼收买虞公,靠这个拆散虢、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等到虞国中计、灭了虢国之后再收拾虞国。怎么打动虞国君主的心呢?因为虞国国君最喜欢美玉和宝马,这在诸侯当中可是出了名的。晋献公听了荀息的献计后,认为计谋很好,但还是舍不得自己的那些珍宝良马。荀息告诉他,咱现在送他这些个东西,顶多就是在他那儿寄存着,就跟存银行一样,时候到了咱连本带利一起取,还有得赚呢。晋献公一听,还有这好事?那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晋国的荀息就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到了虞国,虞公说:“带啥宝贝来了?”荀息于是一层层把锦囊打开,一个光华四射的晋国垂棘产的璧玉展现在虞公面前,荀息又给虞公献上宝马,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见了良马、美玉,高兴坏了,哪还顾得上什么同姓之盟啊,要借道是吧,好,借给你。大臣宫之奇认为这可不好,“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开启,对外敌不可忽视。俗语说‘唇亡齿寒。’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但是虞公就惦记着那些宝贝,根本不听宫之奇的建议,无论谁怎么劝都没用。
于是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很快就灭了虢国。回来之后,晋献公杀了个回马枪,攻打虞国,生俘虞公,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虞国,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荀息这时候牵着良马拿着美玉来报告晋献公,晋献公高兴地说:“壁玉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齿却长了。”
人人都有所好,晋献公把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公,数年之后再收回的时候,美玉还是原来的样子,宝马倒是长大了些,可是他还多赚了个虞国。只是可怜那虞公,最初看起来没有什么害处,到最后,宝贝没得到,还把国家给丢了。贪图小利,就是对大利益的危害。用舌头去舔刀锋上的蜜,可能有性命之忧。
这个故事讲完,秦王心里有点后怕,这珍宝器玩都能亡国,真是太可怕了,先前为了和氏璧这件珍宝,我秦国还差点和赵国打仗呢,现在想想,为了珍宝享受而兴兵出师劳民伤财,真是太危险了啊!
4of4齐桓公曾问管仲:“富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的边际,就是没有水的地方;富的边际,就是富到已经满足的地步。人不能知足,不能知止,那么就没有富足的边际吧!”因此韩非子说:贪心太大不知满足,追求财利贪图获取,是亡国之征兆。
看到秦王很有感慨,韩非又给他讲了个和秦国有关的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的时候,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问由余说:“我曾经听说过治国的道理但没能亲眼见到,希望听你谈一谈古代的明君因为什么亡国,又因为什么兴国?”由余回答说:“我曾听说过,总是因为俭朴而获得天下,因为奢侈而丢失国家。”秦穆公深深赞许,他觉得由余是个大人才。由余走以后,穆公很不高兴,邻国有这样杰出的人才,就是自己国家的祸患,怎么办呢?他把内史廖召来,研究对策。
内史廖说:“戎王地处偏僻,道路遥远,他那没什么文化娱乐。你把能歌善舞的美女赠送给他,这个就能起作用。”
于是秦国把十六个漂亮的舞女送给了戎王,从此以后,戎王天天听音乐看舞蹈。由余回国后,好心劝告戎王治理朝政,戎王被美色歌舞蒙蔽了双眼,每天就是开怀畅饮,别的事情一概不管,牛马都饿死了一半。由余看到戎王这个德行,想想戎国是没指望了,就离开戎国到了秦国。秦穆公亲自迎接他,并拜他为秦国的上卿,然后发兵攻打戎国,从此先后兼并了十二个国家,开辟了上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沉溺于轻歌曼舞,不顾及国家政治,就是亡国的灾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qfnnc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