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充出处考究
姓名出处项充其人不见于宋元史料,也不见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水浒戏等早期水浒故事和文学,应属于《水浒传》小说的原创人物。绰号考究哪吒本…
姓名出处
项充其人不见于宋元史料,也不见于《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水浒戏等早期水浒故事和文学,应属于《水浒传》小说的原创人物。
绰号考究
哪吒本作那咤,是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佛教中有被称为“那罗鸠婆”(梵文 Nalakuvara)的神明,在其他经典中又译为“那咤矩钵罗”、“那咤俱伐罗”等,后被简化为“那咤”。他是毘沙门天第三子,常随毘沙门天身边,为护法军神。也有传说认为那咤是毘沙门天之孙。敦煌唐人壁画多有毘沙门天与那咤的画像。晚唐至宋代期间,那咤形象逐渐道化,最终成为道教护法神。《道法会元》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均将哪吒收录为道教神祗。
哪吒形象原为三头六臂。佛经《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有载:“忽若忿怒哪吒,现三头六臂。”《景德传灯录》也载:“三头六臂惊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猛烈哪吒三变化》亦循此说。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则称哪吒本系“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大喝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由此衍生出“八臂哪吒”的形象。
元代修筑大都城时,按《周礼》四面应各有三道门,但北面却独有二门,据说是采用哪吒“三头六臂两足”的造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又增加了两座门,说是仿照哪吒“三头八臂两足”形象。日本学者佐竹靖彦据此推理称,项充八臂哪吒的绰号是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出现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k80jd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