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主要成就
政治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明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官员任用 | ||
内阁成员 | 正统时期 | 杨荣、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
天顺时期 | 彭时、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 | |
名臣 | 正统时期 | 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 |
天顺时期 | 耿九畴、年富、王翱、马昂、轩輗、杨善 | |
名将 | 正统时期 | 张辅、朱勇、沐晟、蒋贵、谭广、蒋信、方政、沈清、赵安、马亮、萧授、山云 |
天顺时期 | 陈友、陈豫、梁珤、张軏、孙镗、陈怀、施聚、任礼、张輗、杨信、曹义、焦礼卫、颖史昭 |
年号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军事
麓川之役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业,但明朝此时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内犯,制造分裂。对此,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土木之变
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朱元璋、朱棣一样的马背天子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来说,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反倒数年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王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了。朱祁镇复辟后杀了以于谦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这又不仅仅是土木之变的结果了。
河套之患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部的连年征伐政策,国力耗损,仁宣二宗开始着手休养生息,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蒙古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都司、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绥靖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认真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英宗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当时,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后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jd3n6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