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得知,其中最著名的武将关羽和张飞,虽然从小说第一回中便已出场,但他们真正大放异彩,还要数十八路诸侯聚义,讨伐董卓之时。彼时,先有关羽温…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得知,其中最著名的武将关羽张飞,虽然从小说第一回中便已出场,但他们真正大放异彩,还要数十八路诸侯聚义,讨伐董卓之时。彼时,先有关羽温酒斩华雄,后有张飞大战吕布,这为他们日后威名赫赫奠定了基础。当然了,此事并未见载于史料,多半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表达自己拥刘反曹的思想,故意为他们开的光环。那么后来与关羽和张飞,并列为五虎将的马超,为什么没有与他们一样,拥有这等光环呢?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说到此处,或许有人会疑问,这里有马超什么事呢?小说第五回中写道,曹操发布檄文,召集各路诸侯起兵,一起讨伐董卓的时候,除了他自己之外,还有十七人响应,这其中的第十三路诸侯,不是别人,正是马超的父亲,西凉太守马腾。众所周知,马超是一员悍将,自年少时,便在西凉有“健勇”之称,武艺可见一斑,而且此人非常据傲,那么,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他为什么没有出战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被各路诸侯忽视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虽然讨伐董卓的聚义,看似人马众多,气势如宏,而且誓曰:“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但是众人并不齐心,也不以破贼为重,反而相互樊比,明争暗斗,其中最主要的几支势力,只有盟主袁绍、其弟袁术、“江东猛虎”孙坚,甚至连发起讨伐联盟的曹操,说话也不好使,马腾自然更被忽视。所以,就算马超想要大出风头,也没有表现的机会,毕竟他认为自己世代列侯,把自己的地位看得非常高,不会向关羽一般,在可能遭受鄙夷的情况下,主动请战。

二、马腾出工不出力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虽然,在演义中马腾是一个十足的忠臣形象,不但参与过讨伐董卓的战争,还曾挥兵西安,打算肃清董卓余党。之后曹操把持朝政,他也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可是,如果我们细读演义,就会发现,讨伐董卓之时,他虽是十八路诸侯之一,却是一个十足的透明人,商议对策时没有他,派兵遣将时没有他,上阵厮杀时,还没有他。由此可见,在演义中,他虽然参与了这次的行动,却很可能是一个出工不出力的存在。试想,这种情况下,他会允许自己的儿子上阵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三、马超的年龄问题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马腾参加了,为什么马超未能大放异彩?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马超的年龄问题。马超生于公元176年,讨伐董卓的行动,则发生在公元190年,也就是说,当时的马超,还仅是一个14岁的少年,马腾有没有将他带来前线,都不一定。再说了,就算他来了前线,马腾又怎会舍得让他上阵面对强敌呢?再退一步讲,就算马腾舍得,诸侯会同意吗?派一个孩子出阵,关乎的不只是胜负问题,还有颜面问题。比马超还要大了一岁,且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不照样没有什么表现吗?

四、作者的特意安排

虽然《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不过其主要的时间构架,还是符合历史发展走向的,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董卓被讨伐之时,马腾还是西凉叛军,根本没有受汉朝的征召,或许这也是作者在演义中,虽然让他参与了讨董联盟,却没有让他刷出任何存在感的原因。如果这个时候,便让马超出场,大放异彩,不但会严重不符合历史,还会打乱故事的走向。因此,虽然这个时候,给马超开一个光环,更能突出其能力,作者却没有这样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ad10f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