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羲人物生平

崭露头角助剿太平天国勤政爱民封疆大吏李宗羲崭露头角李宗羲五岁入学馆读书,十八岁参加县考,取得生员资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

李宗羲崭露头角

李宗羲五岁入学馆读书,十八岁参加县考,取得生员资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任汉丰书院院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五名,以知县任用,分发安徽。道光三十年(1850年)四月,署英山县知县。八月,补婺源县知县。十二月,调太平县知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先后攻下安庆、江宁(今南京)。安徽按察使张玉田防守集贤关,委任李宗羲随军协理粮饷。咸丰四年(1854年)9月,奉调赴庐州(今合肥)清军大营,被委主办制造局,督造军械,继又兼管军装局。

李宗羲助剿太平天国

咸丰五年(1855年),清军围太平军于庐州城中,太平军派援军五六万往救。清军弹药不济,形势严重,他三昼夜不寝,督工赶造供应。7月,太平援军大队移攻柘皋,围清总兵吉顺营盘,布政使派李赴和顺大营求发救兵,他半夜扣营见和顺,求得救兵五千,连夜急行,天晓遇太平军,激战两日,太平军援军被迫撤回,柘皋围遂解。是役,李宗羲因功被保举以同知用。

9月,清军大举攻庐州城,得城内叛徒相约,10月2日三更后举火为号,内外夹攻太平军。和顺限李宗羲在三日内办就攻城必需的云梯、竹筏等物,他如期完成。届期,清军潜赴各门城边,城内火光四起,清军缘梯而上,太平军守军梦中惊起,伤亡惨重,庐州遂为清军攻陷。因克庐州府的功劳,赏戴花翎。

咸丰七年(1857年),李宗羲因剿来安有功被保举以知府补用。当时正逢太平天国南京事变之后,石达开出走安徽,李宗羲为清军代写致石达开的《招降书》,诡称:“去冬江宁,衅起萧墙,自相屠戮,即在阁下几有危于累卵之势,……如能归心我朝,倒戈相向,扫荡长江,立功自赎,虽万户侯不难致。”受到石达开义正词严的拒绝。

咸丰八年(1858年)8月,曾国藩派李宗羲随军办理营务,深受曾器重,倚为左右手。咸丰九年(1859年),署安庆府知府,李因病请假回开县调养。

李宗羲勤政爱民

同治元年(1862年),由于河南巡抚严树森举荐,得到调用,未至而严树森调任湖北巡抚,李宗羲跟随严树森听候调用。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占南京,曾国藩派李宗羲在南京办江北厘金总局(即税务总局),在任期间制定了沿江收税条例,裁减战乱期中各地自加的浮费,李宗羲因功升道员候补。

同治四年(1865年)春,任两淮盐运使,兼杨州道事。自清廷镇压太平军以来,淮南盐船改道泰兴,常遭风浪之险,李宗羲亲自勘定地势,在瓜州口东,新开凿一条长一千五百余丈的运河,方便了商旅往来。3月,李升任安徽按察使,8月调任江宁(今南京)布政使。

同治五年(1866年),运河水涨,清水潭决口,淹没七个县,灾情严重,李宗羲搜索司库存银12万两,奏请清廷准予拨款赈济,招收灾民为工,修复堤坝,疏浚河道,使30余万灾民得以度过灾荒。同时还制定了招民恳荒和酌减赋税的章程,及时恢复了灾区生产。

同治八年(1869年),李宗羲升为山西巡抚,在北京曾两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见,嘱加强山西河防。李宗羲到任后募新兵4千,交按察使李庆翔率领加强河防。当年冬黄河冰桥凝结,陕西回民起义军三次渡河,均被山西清兵击退。同治九年(1870年),丁母忧。同治十一年(1872年),服阙。

李宗羲封疆大吏

同治十二年(1873)升任为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当时,日本正乘隙挑衅,为防卫日本侵犯,李宗羲加强江防建设,增筑沿长江的乌龙山、江阴都天庙、象山、焦山、下关等地的炮台。先后在吴淞口及江阴北岸的浏闻沙、乌龙山北岸的沙洲圩等处添筑了炮台,使江防与海防互相照应,以便牵制敌人。

清末,慈禧太后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复修圆明园。李在两江总督任上,两次上书清廷,劝阻修建圆明园工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准备开会讨论有关海防问题,通知各督抚准备意见,李宗羲上书建议: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开发矿产,自办工业;提高海关税收,增加财源;停止兴修宫殿,节减行政支出,开发台湾,增强海防;选派得力人才充任使节,加强外交工作等等。

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旱,李宗羲寄银四千两回籍救荒,又捐银一千两修建开县城西培俊堂和资助学生参加乡会试。冬,因病上疏辞职。光绪元年(1875年),卸任回籍。

光绪二年(1876年),四川东乡(宣汉)百姓袁廷蛟等人反对官府横征暴敛,知县孙定扬谎报民变,请兵镇压,四川提督李有恒纵兵杀害平民一千余人,事件告到清廷。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指派在家养病的李宗羲查明此案。李宗羲微服前往宣汉黄金口等地暗访,据实上报。清王朝为了不使事态扩大,激起民变,不得不将此案平反。

光绪十年(1884)闰五月,李宗羲病逝于家。临死时口授遗摺,向光绪皇帝建议,要以帝学、圣功、用人、理财为重。李宗羲葬于开县城东迎仙山麓。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5jora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