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少年时就跟随父亲行军征战,本来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但因为他做了一件被所有人都不齿的事情,使得最终在汗位争夺战中成为了孤…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少年时就跟随父亲行军征战,本来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但因为他做了一件被所有人都不齿的事情,使得最终在汗位争夺战中成为了孤家寡人,只能与汗位失之交臂。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莽古尔泰为正蓝旗主旗贝勒。次年,努尔哈赤建国号曰“后金”,称“天任命的抚育诸国英明汗。”莽古尔泰授和硕贝勒,“以齿序为三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四贝勒皇太极,合称四大贝勒,成为后金政权核心人物之一。他虽少时即随父征伐,英勇敢战,但鲁莽无谋,少无人性。这也使他生前被降爵罚银,死后被夺爵除籍,甚至留下杀母邀宠骂名。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天命年间,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中战绩平庸。萨尔浒战后,“深入虏穴”,“详探虏中事情”的朝鲜使臣郑忠信,根据其耳闻目睹的事实说,莽古尔泰在努尔哈赤诸子中,乃是“无足称者”。由于莽古尔泰不富于谋略,其建议常遭努尔哈赤驳斥。 因而不为努尔哈赤所宠爱。更为出格的是莽古尔泰生母富察·衮代因私藏财物被努尔哈赤休弃。而莽古尔泰为取悦于父汗,竟残忍地把母亲杀了。据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载,清太宗皇太极曾说,“后彼潜弑其生母,幸事未彰闻,彼复希宠于皇考。”总之这种禽兽般的行为使得莽古尔泰在后金国的地位、影响大为降低。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皇太极还说:“莽古尔泰幼时,皇考(努尔哈赤)曾与朕一体抚育乎,因其一无所授,故朕每推食食之,解衣衣之,得依朕为生。”(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九)因此,莽古尔泰在汗位继承问题上,站在皇太极一边,反对代善,主要是因为皇太极曾解衣推食,二人过从较密。但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被拥立,莽古尔泰虽附合众议,却与皇太极的矛盾却日益加剧。如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已定策伐明,唯莽古尔泰和代善固执不从,皇太极则不再让其指挥左翼。当时正在后金的朝鲜秋信使卜鲁回国后向朝鲜国王说:“八王互相猜疑,岂得久安乎?臣之妄见,必有相残之事矣。”果然,几个月后,莽古尔泰与皇太极便拔刀相见。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战,莽古尔泰、德格类率护军在后策应。莽古尔泰因所部伤亡较重,请皇太极将其出哨护军调回,二人因此发生争执。皇太极不悦,欲乘马离去,莽古尔泰质问皇太极:“皇上宜从公开谕,奈何独与我为难?我止以推崇皇上,是以一切顺承,乃意犹未释,而欲杀我耶?”遂举佩刀之柄,频频摩视。其弟德格类拳殴之,莽古尔泰大怒,手出佩刀五寸许,众人将其推出帐外。皇太极痛斥侍卫曰:“彼露刃欲犯朕,尔等赖(奈)何不拔刀趋立朕前耶?昔人有云:操刀必割,执斧必伐。彼引佩刀,其意为何?尔等皆坐视耶!”当时态势之紧张,可以想见。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当晚,莽古尔泰以空腹饮酒过量,狂言失态为词,叩头请罪。皇太极遣人反问:“尔于白昼拔刀欲犯朕,昏夜复来欲何为?”拒不纳。众议:莽古尔泰在“御前露刃”,革去大贝勒名号,夺五牛录属员,罚银万两及马匹。独红旗贝勒岳托为其鸣不平,奏曰:“蓝旗贝勒(莽古尔泰),独坐而哭,殊可悯,不知皇上与彼有何怨耶?”但这却成为岳托后来获罪的原因之一。天聪六年(1632)十二月,莽古尔泰因气愤“以暴疾卒”,年四十有六。据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二载,皇太极亲自到他的丧礼上去,三鼓钟过后才开始回去;又在中门设置灵堂来祭奠他,大哭之后才肯回宫。其实此时的皇太极只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他对莽古尔泰的怨恨根本没有消除。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天聪九年(1635),莽古尔泰的亲妹妹莽古济属下的冷僧机控告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莽古济曾“对佛焚烧誓词,言我莽古尔泰已结怨于皇上,尔等助我,事济之后,如视尔等不如我身者,天其鉴之。琐诺木及其妻莽古济誓云:我等阳事皇上而阴助尔,如不践言,天其鉴之。”后在籍没其家时,又搜出木牌印十六枚,“皆曰金国皇帝之印。”众议元凶莽古尔泰“阴蓄异谋,大逆无道”,本应寸磔,但莽古尔泰及其弟德格类已死,于是请于努尔哈赤两宫后妃,将莽古济处死,莽古尔泰子额必伦亦处死,参与其事的屯布禄、爱巴礼,并其亲支兄弟子侄,俱磔于市,追夺莽古尔泰爵,余子并黝宗室。正蓝旗“附入皇上旗分”,被皇太极兼并。 崇德元年(1636)正月,工部又平毁莽古尔泰、德格类二人坟墓,将“已寒之骸骨,复行抛弃”,收其殉葬之金银器皿。皇太极命复葬之原处。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他为人鲁莽无谋,生性残忍杀母悦父与汉位无缘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5c4a5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