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重视教育
读书不多的李世杰在为政期间,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尤其是他在查《沧浪乡志》中措词失当,乾隆帝批评他“文理不通”后,更加促使他在政务之余刻苦攻读,砥砺学问,大有长进,以致史家都不得不称赞他“仕而后学”、“兼资文武”。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每到一地作官,都很重视教育。在任镇江知府时,带头捐资创建“宝晋书院”;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时,又创办了“中江书院”,鼓励百姓送子读书,为国家培养人才。
他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外地为官数十年,却时时不忘家乡父老乡亲。乾隆44年(1779年)回乡服母丧期间,看到家乡文化落后,捐资在东门狮山麓下修建了一所书院——文峰书院,首开黔西创办书院的先河。同时还出资聘请先生教学,购置学田解决书院师生食宿。在他的大力倡导和影响下,黔西有识士绅纷纷解囊,筹资相继办起了几个书院、学堂,推动了黔西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就在他因病告老还乡之前,还念念不忘为家乡学子请命。他深知贵州偏远落后,人民贫穷,举子进京应试,常因路途遥远,程资匮乏而贻误考期。更为贫穷的举子因凑不足沿途盘费而望京兴叹,也因之埋没了许多优秀人才。他面奏乾隆帝备说其原委,望皇上予以体恤。乾隆帝感其拳拳爱民之心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至忠至诚,立降谕旨:“饬沿途府州县,凡贵州举子进京应试,均以火牌(乾廷紧急文书)资送。”这一特殊的待遇一直执行到清朝末年,对贵州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告老还乡后,不顾年高体弱,为家乡教育文化倾注了大量心血,把养老金的大部分都捐献在兴教助学,美化家园等方面。贵州学政洪亮吉专程到黔西看望他,他也不忘兴教办学之事,希望洪亮吉为贵州的教育事业竟心尽力,力争朝廷的关注和支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j1iufj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