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真的大师成群,竟掀起一大片的民国风、民国热?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在这个年代,出了许多的名人大师,像梁启超王国维、胡适蔡元培等等,让现在的许多文人崇尚民国风度,但这种盲目的民国吹是不可取的,大多数跟风者只是看到了民国的片面。
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很多文学界的大师,他们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百年之后,他们的名气依旧没有丝毫的减弱,他们很多的作品都被收录到我们的课本中来学习。如鲁迅、林徽因、沈从文等人。因此很多的“民国吹”就出现了,他们认为民国时期的教育方式要比现在的教育方式好得多,所以现代社会才会无大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在民国时期,我国百姓普遍受教育水平很低,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上10个人,估计有8个是文盲上。民国时期的人口大约有4亿左右,其中认识字儿的不过也就4000万人。认识字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家境不错的子弟,他们学习知识也是为了当个跳板,方便好就业。正儿八经专心研究学术的可不多。虽然很多人都说民国大师遍地走,当真让你掰着手指头说,一般人估计也说不出二十个。
如今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十几亿,受教育水平就不用多少了。除了那些老人,中国如今还有几个不认识字儿的。虽然当今时代可能并没有民国时期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大师,但这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当代社会知识渊博的人绝对要比民国时期多得多,他们只是没有机会出名罢了。
民国时期正处于时局动荡阶段,人们在那时候找不到指路的明灯,因此这时候就会有人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民国有那么多的大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如果把这些人搁在现在,你看看有几个能搭理他们?而且民国时期的大师基本上都是研究人文领域,思想解放的。很少有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成就。
如今社会人民安定幸福,对于那些慷慨激昂的心灵鸡汤其实已经不怎么感冒了。相反还是研究自然科学更加吃香,毕竟那都是实打实造福人类的事情。
民国时期,百姓们刚刚从封建势力清政府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他们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些新的声音来唤醒他们,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运动。
那些大师们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在如今很多人都把财富的多少作为目标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或许更重要。人生要学会终生学习,不断丰富提升自己,乃不枉此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ielprb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