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人打仗为何给人“过家家”的感觉?只因一字,礼!

战争,总是带给人血淋淋的感觉。然而喜欢历史的朋友,会发现春秋时期的各种战斗似乎比较“文明”:这个时期的很多战斗都是“点到即止”,较少有“屠城”、“血洗”之类的惨…

战争,总是带给人血淋淋的感觉。

然而喜欢历史的朋友,会发现春秋时期的各种战斗似乎比较“文明”:这个时期的很多战斗都是“点到即止”,较少有“屠城”、“血洗”之类的惨况!更别说出现像白起那样的狂魔式人物了。原因何在呢?

春秋人打仗为何给人“过家家”的感觉?只因一字,礼!

史料表明,春秋极少发生中大规模的“屠国”战,我以为:当时的生产力等因素成为了阻止大规模战斗发生的一大缘由。一个国家的人口就是宝贵的人力物力,这是一种无形有形的财富,滥杀其实就是严重的生产力浪费。再者,春秋时各国本身的生产力还是较为的有限,自身实力的制约导致没有一个绝对的强者能够摧枯拉朽的去击打甚至毁灭另外一个国家。如果一时打败了对手,又无法有效的管理它,一味的“分封”只会导致边中分离、悲剧重现,索性一些国家就不发动毁灭性的大规模战斗。

春秋人打仗为何给人“过家家”的感觉?只因一字,礼!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时期的人物“尚德”。他们遵守礼数,比较克制,带兵打仗的人物中也不乏许多文化人。我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封面人物就是一位当时的将军率军攻打另外一个国家,他们的军队大旗上赫然写着“仁义”!那个保守的年代,有时候打仗中使用“偷袭”战术都会被斥为“非君子所为”!

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争都是“礼仪性质”的。其实很多时候用“战”这个字眼都显得有些小题大做啦,如果用战国的标准来评判对比,前者只能说是在过家家、假打!而且这些“假打”中还有一箩筐的所谓“军礼”限制军人的所作所为。假若,一国自身力量不足以击败想杀掉君王的敌人,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这样的搬救兵行为简称“讨”。假若出现了一个全民公敌般的国家,需要大家联合攻击,这样的战斗就简称“伐”!我们现代人经常连着使用“讨伐”一词,让人会产生“讨”就是“伐”,“伐”就是“讨”的错觉。

春秋人打仗为何给人“过家家”的感觉?只因一字,礼!

天下已现乱象之时,当时出兵打仗还有一套套的“礼乐”逻辑。比如,当时有“战礼”一说,绝对不允许不宣而战!打仗必须要“约架”,不可偷袭等等。交战前,对阵双方需要列队排好阵型(一方未准备好绝不得战),双方都准备完毕并互相通知方可像近代的川军一般开始过家家般的“女人打架”。不知道近代战争中的德日等国看到这样的景象会不会贻笑捧腹?

综上,个人还是挺赞同无论古今,即使是战争也需要保持“风度”,毕竟百姓没有错。

所谓“屠国”等行为绝对应该被历史所唾。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i5m4f5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