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原标题:刘邦称帝点明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会忽悠的领袖不是好领袖刘邦与项羽的对比,怎么看都是项羽强得多,然而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项羽自刎乌江,而刘邦建立了大汉…

原标题:刘邦称帝点明成功的重要因素:不会忽悠的领袖不是好领袖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怎么看都是项羽强得多,然而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项羽自刎乌江,而刘邦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夺取天下后不久,就在一次宴会上问大家:“大家说一说,我为什么会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大家坐在下面,说了一大堆。

刘邦说,你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之所以会胜利,是因为我会用人。我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搞政治不如萧何,但我能让这三个人为我效力。项羽什么都比我强,但他不会用人,所以他失败了。

大家听到刘邦的回答,都感觉太有道理了。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很多人根据这段内容,推论出刘邦本人其实一无是处,要不是因为有三个优秀的属下,刘邦根本不可能胜利。

而在我看来,刘邦并不是在提问,而是找个机会自问自答,用这种方式忽悠属下。只是因为刘邦忽悠人的水平比较高,所以成为了一段经典的历史名言。

就好像历史上的一些成功者,总是在成功以后把“人民”和“民心”之类的词挂在嘴边,试图让人们相信,要是没有这些,他们就无法成功。

从大道理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当然是至理名言,可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会记得“人民”和“民心”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领袖带着一大群人,抓住了一只鹿。在分鹿肉之前,领袖问大家:你们说,我们为什么能够抓住这只鹿呢?

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谦虚,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分到多少鹿肉。如果因为你的谦虚,会导致你最后分到的鹿肉很少。就算你自己高风亮节不介意,你的老婆孩子也会骂你无能:打猎数你最卖力,分鹿肉数你分得最少,你是干什么吃的?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数百年之后,李世民也问功臣们:咱们大唐为什么能夺取天下啊?结果“诸将争功,纷纭不已。”

淮安王李神通更是说了一番话:“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再后来,有人的座位排在了尉迟恭的前面,尉迟恭当时就火了,“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上前劝解,尉迟恭认为李道宗在拉偏架,上去就是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的眼睛给打瞎。

看看这些丑态,再结合一下刘邦说话的场合,你就能明白刘邦所说的话有多扯淡了。

后来,刘邦整出了一个“功人”和“功狗”的概念,管后勤的萧何被封为第一功臣,底下也是一片哗然。唐初的李神通敢瞧不起房玄龄和杜如晦,汉初的功臣们也照样敢瞧不起萧何。

再后来,功臣们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而赏赐太少,于是就开始秘密串联,想搞一点大新闻。刘邦在张良的帮助下,暂时摆平了这件事,但功臣们愤愤不平的心态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安抚。很多人喝了点酒,就开始大呼小叫,甚至有人拔剑砍大殿的柱子。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从本心而论,功臣们对于刘邦的那番话即认同,也不认同。

之所以认同,是因为他们同意刘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们为你卖命,你刘邦早就不知道死在哪了!

之所以不认同,是因为他们认为:张良、韩信和萧何有本事不假,但是我们的本事也不小!你刘邦比不上他们三个,难道就比得上我们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领袖英明神武、运筹帷幄、领导有方、决胜于千里之外,统统都是扯淡。

事实上,韩信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韩信坐在一旁看戏,你刘邦早晚要被项羽砍死。

刘邦很郁闷也很无奈,灭项过程中韩信的确立有大功,于是乖乖地给韩信封了89个县。那些功劳不如韩信的人,当然不敢像韩信这么硬气,可他们心里都是不服的。

如果韩信坐在一旁看戏,刘邦自然有可能被项羽砍死。可问题是:如果在遇到危险时,夏侯婴突然刹车,刘邦会怎样?如果在战役关键时刻,樊哙按兵不动,刘邦会怎样?如果在刘邦的判断出错了,张良却一声不吭,刘邦会怎样?再说个过分的,如果刘邦的马在关键时刻拉稀,刘邦会怎样?

不是都喜欢论功吗?按照这个逻辑来论功,就是论到世界末日也论不完啊!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最后,还是老资格的王陵出来,代表功臣们说了这样一番话:你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你会大气;项羽无法夺取天下,是因为项羽小气。你抓住鹿之后,都会尽可能地多分肉给大家;项羽抓住鹿之后,却总想着独吞。

王陵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希望刘邦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抓住鹿之后一定要记得多分肉给大家。否则,项羽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

我在这里插一段题外话:自从我开始连载起,就有许多人列出史书中历史人物的原话,指责我脑补历史。这是因为,我们许多人都习惯从字面上理解历史人物所说的话。

实际上,只要大家多睁眼看看现实,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政客们在说话时,都会习惯性地拐弯抹角。你要学会从字眼中读懂他真正的意思,而不是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如果想从这段话中区别刘项的高下,肯定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并不是分析刘项的成败得失,而是希望刘邦好好地考虑,应该怎样封赏功臣。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此时的刘邦还未开始正式封赏功臣,刘邦正式封赏功臣,是在俘虏韩信之后才进行的。就在刘邦正式封赏功臣之后,功臣们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被刘邦骗了。

项羽喜欢吃独食,刘邦也喜欢吃独食。如果真按照功臣们的意思来封赏,刘氏江山靠什么来维持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基业呢?

所谓刘邦与天下同利的话,只是功臣们在挤兑或提醒刘邦。所以当刘邦说:“我本身不如项羽,但我的属下比项羽的属下强。”功臣们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这正是功臣们心里想说的话啊!

在刚打败项羽的时候,天下还没有真正安定,各路诸侯的势力还非常大。所以,功臣们都非常理解刘邦,并没有逼着刘邦兑现封赏的承诺。

而刘邦也很懂事,说出了上述一番话,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不会忘记众位兄弟的功劳,你们就等着我的封赏吧!

可等到天下完全平定之后,功臣们没有等来预料中的封赏,只等来了一句话:“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

天下是我们刘家的天下,谁敢再提封王裂土的事情,谁就是全天下的公敌!

我敢肯定地说:如果刘邦在未取得天下时,就敢说出这样的话,他肯定会立即失败。如果刘邦在刚打败项羽时,就敢说出这样的话,刚刚建立的汉王朝也会在瞬间分崩离析。

届时,就算刘邦再会用人又有什么用呢?根本不会有人愿意被他用。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上述内容理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刘邦到底是靠什么夺取天下的呢?那套冠冕堂皇的东西自然不全是骗人的。但更重要的法宝,就是忽悠,不会忽悠的人,根本没法站在最高处。

在打天下的时候,他会使劲地忽悠:“只要跟着我,你想要什么都不是问题,胜利以后全是你的。”

但等他成功登顶之后,他又一脸严肃地表示:“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冷风吹来,一阵庄严肃穆!

再到后来的几十几百年,非刘氏者如果想封王,一定会有所谓的忠臣跳出来破口大骂:高祖曾刑白马立誓 ,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这个家伙不姓刘,怎么可以封王呢?

伪善的谎言经过时间的加工,就变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吗?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功臣们不服,但此时天下大局已定,功臣们已很难再兴风作浪了。对于普遍百姓和将士而言,大家都受够了战乱的苦,现在天下逐渐稳定,他们缺乏再闹动乱的积极性。

更主要的还在于:天下是分给刘邦的儿子、弟弟和侄子,还是分给那些功臣,对于普遍百姓和将士而言,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功臣集团虽然不满,也无法做到振臂一呼,万众响应。

刘邦称帝启示的成功要素:好的领袖必须要会忽悠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又赶紧扔出几根胡萝卜:只要继续跟着我刘邦混,胡萝卜管饱!接着又把大棒摆在了桌子上:敢不服,想好后果!

随后,刘邦又请出叔孙通,教育大家应该怎样当好打工仔。

最后,功臣集团们终于接受了当打工仔的事实:一个想当老板的打工仔,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打工仔!

不管怎么说,这天下也算是安定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hp4l4i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