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主要成就
教育建设
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后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这种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了圣庙学院。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圣庙建成,又在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了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在陈永华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文学始日进”,“后秀子弟亦乐弦诵”,就连本来比较闭塞落后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能句读……能通漳、泉语者”。陈永华是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经济建设
为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陈永华鼓励明郑将领进行军屯,以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甘蔗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甘蔗提炼出砂糖,再作为商品贩卖给日本、英国。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还有,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造成台湾物价的上涨,尤其以布料最严重。陈永华建议郑经贿赂清朝海防将领,进行走私,货物得以流入台湾,稳定了物价。
社会治安
陈永华引进保甲制度,来维持地方秩序。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人民无论迁徙、职业、婚姻、出生、过世都要透过保甲向地方官员报备。在治安考量下,陈永华还禁止赌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gr777r4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