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刘邦的误解: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

原标题: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这是史书对他的误解很多人诟病刘邦称帝后大杀功臣,是因为很多史书的记载,而这其实是对刘邦的一种误解。因为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刻意地…

原标题: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这是史书对他的误解

很多人诟病刘邦称帝后大杀功臣,是因为很多史书的记载,而这其实是对刘邦的一种误解。

因为刘邦自始至终都没有刻意地大杀功臣,他所针对的都是那些裂土封王的异姓诸侯王。

史书对刘邦的误解: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

秦始皇建立帝制开始,非皇族成员追求裂土封王的权力,本身就是犯了死罪。到汉景帝时,晁错就总结出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

后来,建文帝对自己叔叔们磨刀霍霍时,也是高呼这种口号。

再后来,康熙吴三桂等人磨刀霍霍时,也是高呼这种口号。

大家都认为这种口号的逻辑非常有道理,因为一个人在拥有裂土封王那一刻起,就已犯了死罪。

再看刘邦,他一直都在善待功臣。除了那些拥有裂土封王权力的人,其余无法威胁皇权的功臣基本都是善终。

所谓刘秀李世民善待功臣,无非是因为他们手下没有裂土封王的人。如果有这种人,刘秀和李世民也会大开杀戒的。

史书对刘邦的误解: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

大家都说刘秀仁慈,但当自己的儿子敢扩大私人班底时,刘秀也一样铁血处理。他虽然没有杀自己的儿子,但对于那些奔走于诸王门下,试图追求富贵的宾客,就没有那么客气了。一通砍杀,诸王宾客被杀了一千多人。

马援功勋卓著,而且一直都是夹着尾巴作人。但是仅仅因为流言,马援死后都无法正式下葬,甚至都没有人敢去吊唁。后来,马援的老婆一再上书辩白,马援才能正式下葬。

如果马援在前方打仗的时候,敢逼迫光武帝给自己裂土封王,被灭族就是分分钟钟的事。

大家说李世民对功臣集团仁慈,那是因为他手下就没有敢追求裂土封王的功臣。否则,李世民也会大开杀戒的。

李世民时代的张亮,也是在凌烟阁上有画像的人。结果呢?这位老兄都没有追求裂封王的权力,只是因为收的干儿子比较多,所以就让李世民灭掉了。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张亮呢?因为李世民认为:你收这么多干儿子,是不是打算用来造反啊?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莫须有,但是李世民还是把张亮杀了。

李世民时代的徐世勣,也是凌烟阁上有画像的人。但李世民在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如果徐世勣乖乖听你的命令就算了,否则格杀勿论。徐世勣表现得非常乖,所以逃过一劫。

李世民时代的尉迟恭,也是凌烟阁上有画像的人。虽然为人骄狂,但根本没敢追求裂土封王的权力。一样被李世民一个耳光一块糖的手段,收拾得甘当政治花瓶。如果尉迟恭不想接受这种事实,估计也不会有活路。

李世民时代的李靖立有不世之功,可李世民一见面就把李靖训得连头都不敢抬。如果李靖敢借机逼李世民对他裂土封王,或是跟李世民讨论兵法时,开口就是你比我差远了,我估计他不想被灭族也难。

史书对刘邦的误解: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

皇权从来不会盯着功臣杀,皇权从来不会盯着同姓诸侯王杀,皇权从来不会盯着外戚杀。皇权只会盯着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力量大杀特杀。

因为皇权追求的目标是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任何有可能威胁皇权的人,都要被皇权杀无赦。

所以,权力顶峰是个大旋涡,皇帝让谁进入其中,谁都很难克制进入其中的欲望。但进入其中的结果,通常就是九死一生。

史书对刘邦的误解:刘邦称帝后并没有大杀功臣

所以,皇帝重用功臣时,有远见的功臣通常会感觉恐惧,因为被重用的下场通常都是被满门抄斩。

皇帝重用诸王时,有远见的诸王通常会感觉恐惧,因为被重用的下场通常都是骨肉相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g9nq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