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关键时刻犯下两大失误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无疑是最声势浩大且影响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明朝直接灭亡在了李自成的手下。但是李自成的败亡也是非常快的,因此在历史上他的名声甚至可以说是非…

明朝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无疑是最声势浩大且影响最大的,甚至可以说明朝直接灭亡在了李自成的手下。但是李自成的败亡也是非常快的,因此在历史上他的名声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差的。很多人探究李自成的失败,认为他的失败在于其犯下的量大错误。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关键时刻犯下两大失误

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明军所杀,其外甥李自成继位为闯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李闯”。由于明朝接连调动陕西兵将前往辽东,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因此发展壮大。

1643年,李闯接连攻陷潼关、西安,一举消灭了明朝的主力军。次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为大顺,紧接着就挥师东征,意在覆灭明朝。

李自成的大顺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东征路上的明朝军队无不望风而降,仅仅三个月,李自成就攻到了北京城下。

三月十九日,李闯入紫禁城,崇祯帝吊死在煤山上,明朝自此灭亡。此时,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内的整个北方领土都在大顺政权的掌控之下,明朝已经灭亡,统一全国似乎唾手可得。事实上,李自成确实有统一全国的机会,但是为什么大顺政权最后会失败呢?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关键时刻犯下两大失误

大多数人恐怕会想到那部有名的京剧作品《闯王进京》,这部京剧后半段讲述了李自成攻占北京后骄奢淫逸、妒贤任奸、脱离群众,最终丧失民心,招致大败的故事。因此许多人认为,李自成的失败还是得归因于所有农民起义军的通病,那就是“安于现状,滋生腐败”。

可是李自成的失败是由于腐败吗?李自成四月三十日败走北京城,入主进城也就四十几天,一支军队不可能在四十几天就能腐败到战斗力急剧下降。

其实他的失败不能归结于腐败,关键在于他的两个失误。

第一个失误就是李自成没有意识到垄断国家政权的是明中后期以来形成的缙绅阶层,没有根据形势改变“追赃助饷”的政策。“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明末流行极广的童谣,这真实反映了李自成不向农民征收赋税,粮饷来自被劫掠的官绅地主,这在早期发展中是合理的。但是明朝覆亡后,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了,缙绅地主的支持对新生政权十分重要,因此要大力安抚官绅地主。

可是李自成没有意识到要改变“追赃助饷”的政策,反而继续打击地主阶级,这使得缙绅阶层对李自成彻底失望,为大顺之后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关键时刻犯下两大失误

第二个失误就是李自成没有意识到辽东战事的重要性,没有认清清军入主中原的野心。这个失误跟第一个失误是有关联的。

按理说,李自成入主北京城后就是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对在辽东与明朝争夺几十年的满清应该是格外注意的,可是李自成没有派重军驻守山海关,仅仅派遣降将唐通吴三桂把守,这实在是麻痹大意之处。如果李自成派遣心腹嫡系军队驻守山海关,清军也不会那么轻易入关。

为什么说这两个失误有关联呢?李自成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没有及时改变,致使许多原本归降的明朝官员心生不满,而吴三桂也正是在这个政策的背景下,怀疑李自成招降的真实性,从而转投清军。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关键时刻犯下两大失误

总结一下,李自成由于政策上的失误,没有做到及时安抚社会精英的缙绅阶层;同时没有意识到满清的野心,给了其可乘之机,致使占社会大半财富的官绅地主归降满清贵族,在双方势力的勾结与打击下,最终遭到山海关之战的大败。

当然,李自成的失败,更多在于其没有充足的时间转变身份,攻占下京城的时间也太快,李自成没能整合自己的队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g1qffh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