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雅士为什么偏爱五石散
很多人都听说过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喜欢使用五石散,那么这个五石散到底是什么药物呢?食用又会什么样的效果呢?
要知道在魏晋时代是一个传统社会正在崩溃、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战争频发老百姓生灵涂炭的时代,是知识分子战战兢兢生命朝不保夕的时代。好多知识分子也就是名士在魏晋时代一言不合就被杀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得找一种精神安慰的方法。
同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再次占据上风,魏晋士子言必谈老庄,喜谈玄说理,探讨人生之究竟,与之一同兴盛的还有道家之养生,而全国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民炼丹服药、人人壮阳、渴望长生的特殊时期。但是普通老百姓需要在田间劳作,除了满足日常生存所需外,还要为大军生产粮草,一般没什么空闲时间干这事儿,所以还是众多文人士子们在孜孜以求。
终于张仲景的一张药方被他们发现了,此药最初以治疗伤寒为主要目的,又称“寒食散”,但后来人们服用之后感觉除了全身发热之外,还有壮阳之妙用,遂广为流传,这也就是臭名昭著的五石散,伴随而来的还有一定的成瘾性,但其精神之依赖要远远大于药瘾。

五石散原为一种用五种石头制成的伤寒药物,它的主要构成成分包括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发生麻醉作用,服用之后会让人全身发热,会导致“寒衣、寒欲、寒食、寒卧”,因此称之为“寒食散”,意思就是在服用此药后,必须同时服用寒食来散热,在张仲景所在的东汉时期,五石散只是作为药物存在的。理论上是说,五石散就是一种毒品,一种春药。
“五石散”真正开始在名士中流行,并且完成从药品到毒品的转变是来自于何晏的推崇,何晏在张仲景药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而使得五石散具有了致幻功能,并且在此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流行数百年。由于服用了五石散后,身体会发热,散热的话要么把衣服脱掉,要么食用寒性食品,因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魏晋名士们都是出于一种宽衣解带的飘逸状态。“五石散”服用之后,皮肤会变得非常敏感,因而名士们会穿很宽大的衣服,而且尽量选择旧衣服,因为新衣服会把皮肤磨破,鞋袜也尽量不穿。药性上来之后人就开始乱走,借以发散药效,美其名曰“散步”(“散步”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很多魏晋时期的人物画都是披着衣服,敞着怀。

由于这种药让皮肤变得特别细嫩,所以他们经常连澡都不洗,以至于“扪虱而谈”成了高雅的举动。
实际上只要谈论魏晋风度,必定会说到这个“五石散”,因为两者几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服食“五石散”的风气自被何晏倡导并开始流行后,由魏晋至唐,名士们趋之若鹜,历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著录了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五石散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致残致死。裴秀、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就因服药而死,学者皇甫谧则变成残疾。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详细列出了五石散之害,深斥其祸。唐以后服用的人越来越少,但并未彻底断绝,只是有所变化而已。著名道士葛洪说五石散的配方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这种矿物药物是有毒的,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唐代著名一生孙思邈说,看见这个方子,赶紧烧掉,千万不要留下害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vbf07g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