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塞外兵、九年不良帅:以《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军制改革
《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是“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让人又敬又怕的五尊阎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男性的荷尔蒙气息,不得不佩服雷佳音的演技,不得不仰慕马伯庸编故事的能力。我们在观看情节紧张,人物鲜活的那刻,是否想过张小敬的十年西域兵和唐朝的兵制有什么关系?对唐朝有什么影响呢?
府兵编制
剧中张小敬所在时期正值唐朝兵制转变,也就是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时期。张小敬在剧中归属安西军第八团,团的建制实际上仍然是府兵制的传统。唐初的府兵制是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所以府兵制也称军户制,军户是一种户籍制度,军户需世代向政府提供兵员,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杂役作为补偿,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始于西晋。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闻队
唐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又于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643所,总称折冲府,其中关中地区占261所,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以正四品折冲都尉为长官,置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府下以团建制,亦称营,以校尉统领,于团下设队,以“队正”统领,剧中的闻无忌被称为闻队,就是队正这个官职,队下为伙,以伙长统领,伙下设什,以什长统领。
一般来说每团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每什长领十丁,十丁中征二人为府兵,这就是基本建制。折冲府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府兵以10人为伙,50人为队,100人为旅,200人为团,武周时期扩编至300人为一团。烽燧堡一战中,闻队手下约50人,剧中讲到第八团200多人殉职是符合史实的。

剧照第八团士兵
优劣兴衰
府兵制的优势是兵农合一,军户非战时从事生产,与一般农户无异,一旦遇到战争征调,军户自备装备入府集结,一方面节省了封建王朝的军费开支,一方面又避免了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农业生产,唐中前期的强盛与府兵制的推行有着很大的关系。
但府兵制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国家处于太平盛世战争较少,军户的战斗力很快会下降,且由于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政府划拨到军户的土地;府兵中产生的军事贵族势力亦难以约束,其实唐朝开国之李渊就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他便是府兵制下崛起的贵族势力,同时期的李密也是出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所以世袭府兵会养出难以约束的骄兵悍将,这也是唐后期无法约束藩镇割据的内外两个因素。

剧照张小敬
唐朝的府兵制是于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至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这期间还有一个补救的过程,那就是武后时期的“团结兵制”。此制度主要是应对府兵的衰落,通过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武周时期的团结兵享受免赋优待,唐代宗时规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集合训练或是应征入伍,且与府兵不同,装备由官府发放,但团结兵在历史中用于战争的记载很少,多为地方性补充兵员形式,以维护地方治安为首要任务,是为府兵制的补充。
京师宿卫
唐代府兵的职责包括宿卫、镇戍和征战,折冲府直隶于所属上级卫府,府兵的调用征发权直接归皇帝,皇帝的调派指示通过兵部发出,在在唐中期形成隐患,玄宗宽政期间就将调派权力下放兵部尚书,剧中将第八团作为诱饵的正是时任兵部尚书的“林九郎”李林甫。府兵番上即轮番抽调到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这个番上之权也是归兵部掌管。
唐朝番上次数有明文规定,一般来讲以军府离番上卫府的距离决定,每月一次,一般是500里五番,府兵分为五组,五个月征发一次,还有1000里七番、1500里八番等定制。如果府兵遇到战争征调,番上任务可以免除,一般来说免番三次为上限。
剧照崔器
府兵衰落带来的兵制改革首先就是从京师宿卫开始。折冲府有内外之别,内府包括左右卫府所属的亲府、勋一府、勋二府、翊一府、翊二府、亲卫、勋卫、翊卫这五府三卫;太子左右卫率所属的亲府、勋府、翊府、亲卫、勋卫、翊卫这三府三卫。太子东宫的卫宿有六率,除了左右卫率之外,还有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所以剧中的姚卫率总自称比崔器、甘将军的官阶高,这是有理有据的,但左右卫率所辖三卫皆出自五品以上高官子弟,名分高,战斗力偏弱。
外府宿卫是优先考虑资财状况,优先“照顾”地主阶级,这就有了富室强丁即以行贿得免番,或雇人代役,把兵役完全转嫁给贫苦农民。番上宿卫分派至南衙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这是十六卫中遥领府兵的前十二卫。十二卫遥领折冲府,分领各军府到长安上番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为南衙的中坚力量。十六卫另外四卫是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前者掌诸门禁卫,后者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十六卫总称南衙府兵。
剧照监门卫士
与南衙府兵相对应的则是北衙六军。在最初的京师宿卫中,由李渊太原亲兵中抽调的将士于玄武门驻屯,称“元从禁军”,到唐太宗时分置左右屯营,更名“飞骑”,隶属屯卫。高宗时将左右屯营独立出屯卫,改设为左右羽林军,这便有了“羽林郎”之称。值得一提的是羽林郎的选拔,太宗时期仍以太原亲兵的后人中挑选为主,结合挑选府兵中的精英,到了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羽林郎全部出自于府兵精英,这时候的府兵其实已经衰落,所谓精英已沦为老弱病残,这便推动了兵制改革,即招募或者雇佣。
剧照右骁卫
先天三年,玄宗更改政令,规定羽林郎不再选用府兵,亦选择招募的形式,通过羽林郎的选拔改制,带来了一大变革,那就是府兵番上宿卫的百年旧制遭到抛弃。从开元十一年(723年)开始,玄宗下令在两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府兵及白丁中简募精壮者,充作南衙禁军,称为长从宿卫,两年后更名“彍骑”,共十二万人,分隶十二卫,替代番上府兵,专任京师警备任务。开元十六年,部分彍骑被编入左右羽林军,又成为北衙禁军的组成部分。
“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
南衙十六卫与北衙六军构成了唐朝中央禁军的主体,剧中的龙武、神武皆属于北衙。而天宝年间,北衙禁军的规模只有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四军,并没有神武的建制,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才设置左右神武军,而根据新旧唐书中的记载,神策与羽林实则为同一称谓,而又与安史之乱后的神策军所指不同。编入羽林的彍骑本是战斗力凶悍的士卒,却在天宝年间得不到重视,甚至出现纳资代役的现象。整个北衙禁军日益腐败,彍骑的战斗力几乎丧失,沦为皇家礼仪军,剧中出场的龙武军实际上战斗力也并不高。
剧照林九郎
由上述可见,玄宗天宝年间的京师宿卫水平确实削弱不少,但京师兵力保持着较高规模,众军之间背后由政治势力操纵不可避免,加之李林甫与东宫争宠,实际上是想扶持李冒即位,这种政治形势下,京城的防卫受到狼卫挑战是说得过去的,这也是作者对此时期政治混乱局面的讽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pu7ppi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