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疆域有多大?夏、商比西周的疆域要大得多
第二,夏代的疆域考证。
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少,本节前一段已对夏后氏起源于内蒙河套地区,属通古斯人种作了简述。禹承舜,舜时活动地域已经达到东北地区的和东部沿海,《淮南子•原道训》记载:舜帝时“理三苗,徒裸国,朝肃慎。”
夏禹的父亲鲧即封于崇(今河南崇 县北伊、洛之间)因云伊、洛两岸是“有夏之居。”(《周逸书•并邑》)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告城镇一带)。夏的都城有晋阳(今山西省晋阳)、安邑、斟鄩(山东省维坊)、阳城、西河、帝丘、老丘,也就是说山西、河南、山东都曾经是夏的活动中心。
史载“禹合诸侯于涂山(今安徽蚌阜西)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说明禹建都河南,涂山聚会说明安徽蚌阜曾经是当时各诸侯国的中心位置,最起码也是禹征三苗,禹代工共之后新扩展地区的中心位置。
《纲鉴易知录》载:“癸未,八岁,(公元前2198年)巡狩江南,会诸侯,戳防风氏,帝崩于会稽。初,禹到大越(今浙绍兴县)上茅山,(即会稽山,绍兴县东南)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计也。至是禹巡狩江南,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禹崩于会稽,因葬焉。”禹在会稽会盟诸侯行封赏说明会稽并非边远地区,亦应是诸侯会聚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说今浙江绍兴以东,以南还有相当多的地方归属禹管辖,而且防风氏就生活在江、浙一带。《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小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纹身断发,披草徕而邑焉。”
史载,夏朝的第六代帝杼时曾经征服东夷,把活动地域推到东部沿海。
《山海经》是最早的地理博物志,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內五经》合辑而成。所记山川、人物有夏后启,有易氏,有西周,有稷,然记夏至启,记殷至有易杀王亥,记周至稷的孙子叔均,其后无三代人名出现。可见,夏、商两朝的人就能记山5370座,河流300余条,矿物70多种,植物130余种,动物260余种,邦国95个,人物140余人。若没有相对统一的政权作基础,怕是难以做到的。
《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这说明夏后启的管辖已到达巴国(今重庆一带)。《山海经•海内南经》又载:帝(禹)命竖亥步,“从东极至西极,五亿九选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古代,一步为五尺,300丈为一里,100万为一亿。依此推算,夏禹时,国土东西为近两万里。以上不难看出夏后氏源于蒙古高原,治水于黄河流域,建都于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开拓于江浙和川北一带,死后葬于浙江绍兴的禹陵村,至今143代子孙仍与其守陵。这些地域便是夏朝的活动范围。能在会稽杀防风氏,封勾践先祖守禹之祀。也可以算是统治区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gltge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