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良将张辽的传奇战役,堪称神话的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其实是“合肥之战”的一部份,合肥之战是一次战役,逍遥津之战只是其中一场战斗。合肥之战前后历时半月左右,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合肥之战的尾期、孙权撤军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把两者搞混淆。

曹操和孙权之间隔着长江天堑。双方隔江对峙,都有北上或南下的意图。在建安十九年时,孙权成功攻克长江以北的皖城,作为继续北上的桥头堡,为后来攻打合肥打下基础。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军西征,攻打汉中“五斗米道”张鲁。当时合肥只部署七千兵力,由张辽、乐进、李典担任守将。趁江北防御空虚之际,在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领十万大军,北上亲征合肥,拉开“合肥之战”的帷幕。
此战张辽异常骁勇,先以八百勇士奇袭孙权大营并全身而退,其后又在孙权作战不利撤军之际果断出击差点让孙权回不了江东,此战过后张辽威震江东,成为孙权挥之不去的梦魇。

史书上对于逍遥津之战的相关记载其实不少,曹魏一方的《三国志-张辽传》或是《三国志-李典传》和《三国志-乐进传》,东吴一方的《三国志-吴主传》和《三国志-陈武传》、《三国志-凌统传》等等均对这场战争有过详细的描写。
合肥之战,孙权素有北上进取之心。曹操已经预料到,孙权必定趁自己西征的时候攻打合肥。他玩了一个“锦囊妙计”的花样,给合肥护军薛悌留下一封书信,上面写道:“贼至乃发”。等孙权大军过来时,张辽等人打开书信,上面写着曹操对战役初期的一个简单的战术部署:乐进与薛悌守城;张辽和李典出城迎击。

江东集团有十万大军,合肥守军只有七千,还要分兵出城交战。很多人都不认可这个计划,但张辽、李典力排众议,认为孙权大军一旦合围,合肥士气低落,很容易失守;当下只有趁孙权立足未稳时,发动一次突然袭击,打击江东军队的士气,才有利于接下来的守城阶段。
孙权大吃一惊,仓促之间登山退避。等到稳住阵脚后,孙权发现张辽部一共就八百兵力,于是指挥士兵进行包围。张辽看两翼有人包围过来,立刻进行突围,率领几十人把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他为了救援围在阵中的几百人,再一次进行冲阵,成功救出这批人。这一仗从清晨打到中午,张辽反复冲阵,甚至一度威胁孙权;反观江东一方,不仅损兵折将,这支八百人的小股部队还没有吃掉。可以说士气低落到极点。

第一次交锋后,张辽回城守备。此时双方的兵力差距还是很悬殊,但曹军士气高涨,吴人士气低落,再加上张辽等人是守城一方,具有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城坚粮足等优势,弥补了兵力上的差距。孙权围攻合肥十天不下,觉得再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再加上瘟疫横行,于是全军回撤。在撤退的时候,孙权脑子犯浑,先让大军南渡,自己率领“车下虎士”(大概是孙权的卫兵)一千多人,和吕蒙、蒋钦、凌统、甘宁在逍遥津以北断后。
孙权渡逍遥津时,遇到重大危机。曹军早已毁坏逍遥津桥,留出一丈宽的空缺,断绝孙权的归路。这时候多亏孙权近侍谷利帮助孙权催马扬鞭,越过空缺,成功过桥。在逍遥津南,贺齐率领三千人接应,孙权这才脱离险境。

在“合肥之战”中,孙权抓的时机很好,兵力占优。但张辽利用致师的手段,成功打击江东的士气,为固守合肥创造条件;后来张辽更是利用孙权的主帅断后的错误决策,打了江东军队一个措手不及,并且毁坏桥面,险些活捉孙权。从这两次战役的表现中,足以看出张辽有勇有谋。虽然“逍遥津之战”并非“八百破十万”那样夸张的程度,但也足以成为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一个经典战例了。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d9maq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