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1.孔子删改了《诗经》2.孔子删改了《尚书》3.孔子篡改历史的功与过4.孔子作《春秋》,亲自操刀为后世创立标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教育,历史文化的传播等等以及…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对教育,历史文化的传播等等以及儒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但也有人说孔子其实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政治观念来篡改历史,掩盖历史真相,把一部鲁国《春秋》和古史《尚书》进行大肆删改,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孔子是怎么做的,下面来了解下。

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1.孔子删改了《诗经》

《诗经》创作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之为《诗》。因其为毛公所传,又称为《毛传》,是奴隶时代的歌谣。《诗经》原先有3000多篇,记载了上古三代和春秋中叶各邦国的歌谣。

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对《诗经》进行整理,删掉了大约90%的篇幅,最后只剩了305篇,因此后世称之为“诗三百”。

根据各种史料看,《诗经》3000篇里包括很多黄帝时代的歌谣,比如现在我们仍能看到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吾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

以及帝舜所做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等诗歌,都被孔子删去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把这些删去?

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和子路乘坐马车到各国去游说,历时14年都没有成功,最后郁郁寡合回到了鲁国。这时候孔子已经年老,但他不甘心失败,开始整理古代典籍,目的就是为后世创立一个准则。

《诗经》是孔子第一部整理的古籍。他的删改标准有以下几点:一,去掉重复的,就像我们头条发文的“消重”机制一样,这样去掉了一部分;

二,取材可施教于礼仪的,那些不符合礼仪的去掉;三,取材可实行于王道的,那些不合符王道的去掉;

四,力求每一篇都能配得上庙堂弦歌之音,民间过于粗鄙的去掉;六,内容不纯正的去掉,比如“郑声淫,放郑声”;因此,孔子整理后的《诗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2.孔子删改了《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史书。记载了黄帝以及上古三代的历史文献。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称之为“今文尚书”,是由济南伏生传下来的。

古文尚书据说由蝌蚪文写成,在孔子家的鲁壁里发现,后来亡佚。但不管“今文尚书”还是“古文尚书”,相传都是上古“三坟五典”的遗作。

孔子对《尚书》进行了删改。《史记》记载:“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这样孔子精心选择出100多篇。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删改《尚书》?

原因就在于《尚书》有很多神魔鬼道之事,比如伏羲和黄帝时代的史料,由于年代久远,充斥着很多神话传说。

孔子认为这些都不真实,作为一部史书太不严谨,因此就从比较切近的唐虞时代开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尚书》的第一篇就是《尧典》。

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3.孔子篡改历史的功与过

孔子对中国上古史的删改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其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古文化变得“真实可靠,崇高纯正”,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尤为主要的是自从商代以来,神道巫教观念还充斥在各种上古典籍里,孔子把这些全数扫荡干净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大文明里,宗教观念都非常强烈,唯有中华文明没有本土宗教产生,就在于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人”的文化。

而非“神”的文化,“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孔子删书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对于唐虞之前的历史,变得更加模糊了!

孔子为什么要篡改历史?

4.孔子作《春秋》,亲自操刀为后世创立标准

《诗》、《书》、《礼》、《乐》、《易》,都是孔子整理的,另外一部《春秋》是孔子唯一自己创作的书,也是鲁国第一部编年史书。

《春秋》只有一万多字,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计242年的历史。

《春秋》的文笔极为简洁,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但对历史人物的褒贬毫不客气,达到“笔则笔,削则削”的标准:

比如吴国和楚国的君主自称为“王”,孔子把他们贬称为“子”。

就是对他们弑君篡位的不满;对于春秋时代的“践土之会”。

实际情况是周天子被迫参加,孔子在《春秋》里却隐称为“天王狩于河阳”。

也是对诸侯国不尊重周王室的贬损!

所以《春秋》写成后,孔子3000子弟受书,“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

而孔子也感慨地道:“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d7enp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