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何以凭借着两座城池翻盘的呢?

燕将乐毅以疲弱之燕而合五国之兵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只剩即墨与莒两城没被攻克。在当时的人看来,齐国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齐人却凭此两城之地,…
齐国何以凭借着两座城池翻盘的呢?燕将乐毅以疲弱之燕而合五国之兵伐齐,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只剩即墨与莒两城没被攻克。在当时的人看来,齐国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但出人意料的是:齐人却凭此两城之地,而上演了绝地反击,全复了齐国故地。那为何齐国能绝地反击,而全复故地呢?

其一,齐国为东方大国,国家虽败,但根基深厚。田氏齐国在齐威王时期,任用邹忌为相,实行变革,而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力渐强。其后又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参谋,先后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大败魏军,终结了战国前期的魏国霸主地位。至此,齐国称雄于东方。

齐国何以凭借着两座城池翻盘的呢?齐威王去世之后,其子齐宣王嗣位,齐国继续强盛,差点灭了燕国。再至齐宣王的儿子齐愍王在位时期,迎来了齐国的国力鼎盛,而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虽然,齐愍王后来的一系列错误国策,而使齐国濒临亡国。但是,齐国为大国,根基深厚,占领齐国虽易,统治齐国却很难。齐国何以凭借着两座城池翻盘的呢?荀子在《议兵》篇中就说道: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 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 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家文化认同。也就是说齐国与燕国在文化、语言、风俗等都各方面都有差异,显然不会甘心接受燕国的统治。此前齐国兼并燕国失败,乃至此后的秦末大起义,山东六国纷纷拥立各旧王族之后以复国,在本质上也是此种原因的反复。乐毅虽占领了齐国七十余城,但齐地起义不断,屡屡攻击、骚扰燕军后方。而燕国又是小国,在齐人的不断起义反抗之下,燕国的劣势就渐渐凸显示了出来。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其二,当时的天下形势,也不容许燕国吞并齐国。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看到邻国过於强大,而打破区域内的均势状态。各诸侯随燕军伐齐,就是因为齐国独吞了宋国,而引起了各诸侯的不满与恐慌。而诸侯联军在随燕军乐毅击败齐军主力之后便各自撤军,也是旨在削弱齐国,而不是灭亡齐国。各诸侯既然不希望齐国过於强大,当然也就绝不会坐视燕国吞灭齐国。

齐国何以凭借着两座城池翻盘的呢?其三,莒与即墨,并不是普普通通的两座城池。战国时期的齐国实行了“五都“制,即将齐国划为五大行政区,这五大行政区同时也是相对独立的五大军区,莒与即墨也都是“齐五都”之一。这两座城池甚为坚固,且各方面的战备资源也都很充裕,且又是齐国的边远之都。燕军至此已是强弩之末,而战线又拉得太长,后方也不稳固(各地都有齐人的抵抗与骚扰)。致使,莒与即墨久攻不下。

其四,燕国的内部矛盾,给了齐国可乘之机。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嗣位,而燕惠王并不怎么信任乐毅。最终,燕惠王又了骑劫替下了名将乐毅,致使燕军军心涣散。而骑劫又完全不是田单的对手,一直被牵着鼻子走,以致田单反击,燕军大败、骑劫被杀、齐国故地得以全部光复。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f28bs0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