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外号叫做孙十万 这个梗出在什么地方</span>
历史百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权外号,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三国这段广为人知的历史中,孙权的形象实在不怎么好,一方面来自于吴国在历史上本身的存在感稀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跟他同时代竞争的人物,英雄形象都太过于耀眼。如关羽这种后世直接封神的人有之;诸葛亮这种历代道德楷模的人有之;曹操这种性格分裂、形象复杂,无法用好坏定义的人有之……诸如此类的人物,数不胜数。相比他们,孙权作为一登场就接了一个好盘,一生都没有经历过重大失败的“二世祖”,当然不会有太高的评价。但是即使如此,孙权也依然会有被争议的话题,只不过这个勉勉强强算作“热点”的话题,细究起来,其实可以算是孙权的一个“黑历史”,那就是关于孙权军事水平的讨论。

众所周知,孙权有个外号叫“孙十万”,这个梗出自于著名的合肥之战。根据《三国志·张辽传》的记载,孙权曾经“率十万众围合肥”,结果最终被张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教科书式的拉胯。这个战绩在后世被广泛地拿来鞭尸,直到今天,随着网络媒介的广泛传播,更是成了孙权被屡次揶揄的污点。当然了,读历史就要以正史为根据,合肥之战孙权失败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必要强行洗白,只不过有一点值得考虑的是,孙权的军事能力,能不能通过这一次作战就下定论呢?

我们上学的时候,班上可以分为三类人,学霸、普通人还有学渣。学霸考得好是轻而易举,甚至不用花多少力气就能考100分,而普通人可能要认认真真的学才能考90分,但这并不丢人,因为学霸本来就是少数。具体到战争中也是一样,后世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的张辽,就是那个在军事上能拿满分的学霸,而孙权则是一个普通人,他可能很努力,但是在面对学霸的时候依然会被揍得满地找牙。但张辽并不能代表三国时代普遍的军事能力,毕竟并非人人都是名将,如果要评价孙权的军事能力,就要把他放到一个更平均和更大众的范围内,而不是专门找一流将领碰瓷,因此用合肥之战这种特殊案例评价孙权是个弟弟,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那么我们就要换一个角度,从孙权一生中所有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的军事活动,去总体分析孙权的军事能力,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评价。孙权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01第一个阶段是草创期
从孙策离世到公元208年孙权发动赤壁之战为止,这个阶段孙权主要的敌人是江东地区没有彻底臣服自己的各地本土士族和山越人,以及荆州地区的刘表。那么这个阶段孙权做得如何呢?答案是对内和对外都有收获,对内将反叛的士族基本上一网打尽,对外将刘表统治下的江夏夺走了一大半,并且斩杀大将黄祖。《三国志·孙权传》记载“权每出征”,意思是这段时间孙权经常自己带兵出征,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当然硬要抬杠也可以说孙权是在“弱鸡互啄”,对手本来也不强,但是仔细想想,一个十八岁就开始军政一把抓好几个省,要评价他是废物,也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吧?

02第二个阶段从赤壁之后到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
也就是这个时间段爆发了上面我们提到过的合肥之战。但这里要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h7dc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