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既是明君也是暴君:杀兄逼父夺帝位
历代以来,皇帝之中有才有德的,首推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这是一位相当完美的皇帝,一生有着非常多的了不起的作为。关于李世民,历史上都是高度评价的,但他是明君也是暴君。
唐太宗杀兄逼父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这是王夫之对唐初玄武门之变的评价,与我们正史上的评价出入很大。正史是这样记载的: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
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过,太原起事前,只有李世民参与策划,而起事之后,讨平群雄的战争中,李世民立功最大。他战必胜,攻必克,而且气度非凡,胸怀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于是引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因是嫡长子,被李渊立为皇太子,但他的功业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东宫卫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渊出临智宫之机,密谋政变,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不密,政变未遂,反遭父亲的痛斥。李建成又与弟弟李元吉勾结起来,串通李渊宠妃尹德、张婕妤,污蔑李世民谋反,请求将之处死。
李渊不肯。这时,突厥万骑来攻,李建成建议派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出征,借以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并摆宴昆明池,谋在宴会上将李世民拉至幕后杀之,然后宣称暴死。但密谋外泄,李世民身边的人纷纷劝他先发制人。
李世民长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明明知道祸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来再做处置,不也可以吗?"尉迟敬德劝道:"死里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拥戴大王,这也是天意。祸机一触即发,大王还犹豫不决,安然无忧。大王纵然不怕死,宗庙社稷该怎么办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愿逃身草泽,不愿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
"长孙无忌也劝说:"不从敬德言,事情非败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为大王所用,无忌也当随而去,不能再与大王共事了。"李世民还在犹豫。敬德进一步苦劝,说:"大王今天处事疑虑重重,非智者所为;临难犹豫不决,非勇者之举。况且大王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已经聚集在宫内,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岂能就此罢休!"李世民见众义愤填膺,士气高昂,这才决定起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事先部署,密令敬德、长孙无忌等率兵伏于玄武门内,乘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此地,将之捕杀。当天早上,兄弟二人行至临湖殿,觉得情况异常,掉转马头,东归宫府,李世民从后面唤住,李元吉回头张弓即射,连发三箭,因拉弓未满,箭达不到射程。这时,李世民已将李建成射杀,敬德率数十骑赶来,又将李元吉射坠马下。这时,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惊,逃到林中,树枝将他绊落,李元吉赶到,欲将加害,幸好敬德跃马而至,将李元吉射杀。
李世民派敬德入宫宿卫,皇帝李渊惊问:"今日何人作乱?卿来此为何?"敬德答道:"秦王(李世民)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吓动陛下,派臣来护驾。"李渊对身边的大臣悲戚地说:"没想到今天竟发生了这样的事,如何是好?"大臣们说:"建成、元吉嫉秦王功高望众,共为奸谋,今被讨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可封他为太子,委以国事就是了。"李渊于是命尉迟敬德出宫宣读皇帝敕书,玄武门之变暂告段落。
历来史书都把李建成描绘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之徒,与襟怀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形成强烈反差。然而透过历史的黑幕我们可以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是"建成纳计,乃克长安"。
李建成还有奸淫父姬的罪名,史载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密奏高祖"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这条史载记录很有可能是李世民麾下史官所创,司马光在《 资治通鉴 》中就这样评价"宫禁深秘,莫能明也"。总之,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
反观李世民其人,正史记载他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才起兵事变,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俨然内圣外王。那么李世民究竟是否真如史所载,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在被动忍让当中呢?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看,《 资治通鉴 》写:"……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
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这一段便大有疑点,其实李渊受隋室所迫,早有反意。加之首提造反的乃是刘文静,李世民只是鼓动者之一,且其军功至此尚半点未立,那么这个"皆汝所致"就无从说起了。而且这个"请以世民为世子"的"将佐"事迹并未载于史,更为可疑。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杀兄逼父的事实。
后来在对待高丽问题上,唐太宗也犯过错误。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以高丽欺新罗为由,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却在安市城遇到顽强阻击。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只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李世民的功过都很清楚,这是一位历史上少有的痛惜民力的皇帝,仅此一点就是千古一帝。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h6kqk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