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清初高僧茆溪森是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他少年通内外使,随父进京以恩荫入国学。茆溪森出家前,曾以恩荫入国学。明崇祯三年(1630),二十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病…

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清初高僧茆溪森是明末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他少年通内外使,随父进京以恩荫入国学。茆溪森出家前,曾以恩荫入国学。明崇祯三年(1630),二十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病后“为恶梦感发”,因此决心修道。这年秋天,他借口入京应试,行至中途,即遁入空门,投宝公剃落。后来,他参博山,不甚投机,复走越州(今浙江绍兴)云门寺,参雪娇圆信,圆信许其入室,称他为“岭南长子”。顺治四年(1647)八月,圆信示寂之后,茆溪森又至湖州(今浙江吴兴)报恩寺参玉林琇,俩人一见如故,十日后即命居首座。

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玉林琇应召,顺治帝从其语录中得悉茆溪森偈语,极为赞赏。四月,玉林琇南还,福临对他说:“和尚语录中,付门人茆溪之偈最好,送和尚还山之舟,可载京一面。”六月中,玉林琇回至湖州,即令茆溪森随舟入京。此后,将近一年半时间,他便一直在京说法,经常与顺治帝接触。在顺治帝召见过的和尚中,他与福临接触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且奏对默契,宠眷始终不衰。顺治帝曾多次有意封他为禅师,只是由于茆溪森考虑师弟不便并受封号,奏辞甚力,故而作罢。这里说的偈语是指以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形式与内容,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中,顺治帝爱妃董鄂氏去世,使得顺治帝“寻死觅活”,久而不能自拔,以致后来他完全沉迷于释道,成天与茆溪森等僧人厮混一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他除了召见、或遣使探问这些和尚之外,竟曾三十八次亲自到他们馆舍相访,有时甚至还作彻夜交谈。所以到十月中,他索性请茆溪森为其净发,决心“披缁山林,孑身修道”。当玉林琇闻讯赶到皇宫时,见顺治帝果然成了光头和尚,震惊惶恐之下,对自己的徒弟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取来干柴,当场要把茆溪森烧死。顺治帝见状被迫放弃了当和尚的想法,答应重新蓄发,不再出家。茆溪森这才得以尊师命,怏怏辞归。

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顺治十八年(1661)元月初二,顺治帝因患天花去世。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要森和尚为其办理佛事,特传诏命说:“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如善果、隆安法喜有素,可胜此任,若森和尚不日能至,法次长于两寺,可转命也。”二月初二,顺治帝梓宫移至景山。不久,茆溪森兼程赶抵北京。四月十七日,福临火化,他到景山寿王殿为之秉炬说:“释迦涅槃,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又“顾左右曰:‘大众会么’,寿王殿前,官马大路,遂进炬。”这里说的“秉炬”为禅林葬仪行事之一。系秉持火炬行荼毘(火葬)之意。葬仪时,导师秉炬,以之象徵火葬亡者。

顺治曾召此人剃度出家,死后雍正帝追封他为明道正觉禅师

康熙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1677年7月15日),茆溪森在圆照寺示寂。他临终时曾作一偈,略带自嘲,然而颇反映他本人的若干行状和性格,文字亦幽默滑稽,饶有趣味,偈曰:“慈翁老,六十四年,倔强遭瘟,七颠八倒;开口便骂人,无事寻烦恼;今朝收拾去了,妙妙!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呀呀!总是一场好笑。” 由于茆溪森应召之后,于文字言谈之中,守口如瓶,极少涉及宫中秘闻,故雍正帝于雍正十年(1732),特予褒奖一番,颁谕说:“茆溪森奉旨留京数年,并受封号,奏辞甚力,及阅其语录,正言佛法,并无记载夸张之语,是茆溪森之卓识高见,亦如其师。”“著追封明道正觉禅师,赐祭一次。”雍正十二年(1739),又亲笔书“法轮弘转”匾额,悬于圆照禅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f8epk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