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会出现百家争鸣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为什么后面的朝代就没再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实际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原因并不是偶然,和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下面分析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各派学者阐发观点,各种学术流派纷纷涌现,互相驳难,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诸子百家,争奇斗艳,盛况空前。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是周朝封建制度的崩溃。严格地说,周朝不是统一的王朝,但是建立了较为统一的文化体系。周朝的贵族和官员,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饱读诗书,多才多艺。各诸侯国的士大夫,同样承袭了周朝的文化,薪火相传,磅礴郁积。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天下突然大乱,王室失去对诸侯的控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社会动荡不安。拥有丰富知识的士大夫们,开始对这个世界重新观察和反思。
他们处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境遇,感受到不同的喜怒哀乐,再加上南北迥异的精神气质,自然也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被打破。春秋之前,文化教育均掌于王官,平民连姓氏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接受教育。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制度开始崩溃。很多贵族,沦落民间,成为平民。
《左传》中对此多有记载,如“三后之姓,于今为庶”,又如晋国的很多大贵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降在皂隶”。反过来说,随着战争规模地扩大,很多平民因为有才能,得以跻身于统治阶层。
这种阶级变迁,使得文化教育开始具有普遍性,也使得各种思维得发生碰撞,产生出新的火花。比如墨家,出于平民,主张兼爱,与儒家格格不入。
但是墨子最初接受教育,却是拜儒者为师,后来“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所以才脱离儒家,另立山头。

第三,人才竞争激烈。春秋战国,列强争雄,得人才者得天下。
但凡聪明一点的统治者,都是求才若渴,不仅仅是从本国发掘人才,而且还要挖别人的墙脚,把别国的人才吸引过来。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有本事,东家不请西家请,不愁找不到工作。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有志之士,莫不精研学问,而且标新立异,以博取眼球,迅速成名上位。
虽然有急功近利之嫌,但是总体来说,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诸子百家之说,由此而变得更加广博,日益精炼。
秦扫六合,天下一统,百家失去服务对象。
从此文人连刷存在感的土壤都没有了。
这也是自秦以后难以百家争鸣的原因。
唐宋虽然迎来文化昌盛,大师辈出。
但那只是儒学一家的零星闪耀,构不成野火燎原。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e90it5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