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战”,宋襄公泓水之战败亡后,走向落寞!
公元前638年,著名的泓水之战爆发。宋襄公对楚国发动战争,结果却是宋败楚胜。纵观宋襄公一生,其以“仁义”起家,最终却也以“仁义”覆败。泓水之战就是他以“仁义”指挥战争遭到彻底失败的一次战例。
背景:宋襄公名兹甫,为宋桓公嫡子,很长就被立为太子。宋桓公快死时,兹甫一再请求把君位让给庶兄目夷,目夷当然不敢担当,兹甫又推让一番,然后当上国君。因此时人称他是讲“仁义”的国君,宋襄公名利双收,尝到了讲“仁义”的甜头。

宋襄公即位后第八年,齐桓公病死,五子争位,齐国内乱,齐太子昭逃到宋国后,经宋襄公帮忙继位,是为齐孝公。齐本是东方大国,且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而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代它立新君,无形中宋国的地位就在齐国之上了。于是宋襄公准备出场当霸主。
宋襄公仿齐桓公的做法,准备召集一些诸侯举行会盟,借以抬高自己的声望。他怕大国诸侯不听号令,就约请几个小国诸侯,但是连小国诸侯也没有按时到齐,甚至还有诸侯中途偷跑回国。宋襄公被激怒,对小诸侯诉诸武力,接着宋襄公准备同大国打交道,以便确定他的霸主地位。
当时大诸侯国有齐秦晋楚等,但齐自内乱后已经衰弱,秦晋则离中原还远,暂时并不妨碍宋襄公称霸,只有楚国,才是宋襄公称霸唯一的对手。楚成王时国力强大,鲁陈蔡郑等中小诸侯国都被迫同楚国订立盟约。宋襄公打算拉笼楚国,这样同楚国结盟的诸侯国自然也会一起过来,他的霸主地位也就可以确定了。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约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在鹿上会盟,要求楚成王约请他的盟国出席下一次诸侯会盟,楚成王答应了。秋天会盟时,楚成王带着那些中小诸侯国如期而至,可是在会上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兵就把宋襄公拿下。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带领楚军一直打到宁国都城商丘,幸亏目夷早作准备,楚军一时攻不下破城。后来楚成王觉得宋襄公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就卖个人情把他放了。

标榜“仁义”的宋襄公要报仇,但总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凑巧,公元前638年,郑国国君去朝见楚成王却不朝周天子,所以宋襄公要惩罚郑国,而且郑国兵力不强,容易战胜,再者郑是楚盟国,打败郑国也能出口气。
泓水之战:郑打赢宋而向楚救援,楚成王立刻发兵,直攻宋国。宋襄公急忙领军回赶。宋军赶到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蔗)北岸,楚军也已到达泓水南岸。
宋军列好阵,楚军正在渡河,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混乱击之,宋襄公却说讲仁义的人不能乘别人困难时去攻打;楚军过河后,还没摆开阵势,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阵势未列即刻发动攻击,宋襄公却说讲仁义的人不能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楚军摆好阵势杀过来时,宋襄公才下令还击,但宋军少而弱,楚军多而强,结果宋军大败。
回到宋国,大臣们埋怨宋襄公丧失战机,宋襄公却理由十足地争辩说:“讲仁义的人不去伤害已经受伤的人,这叫作‘君子不重伤’;也不去捉拿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这叫作‘不擒二毛’。我怎能忍心向没有摆好阵势的敌军发动进攻呢?”

宋襄公伤势很重,泓水这战后几个月就死了。
分析:宋襄公一向标榜所谓“仁义”,在战争中也想亮出这面旗子,其实,在阶级社会里“仁义”不过是统治者欺骗人民,笼络人心的幌子。宋襄公尝过“仁义”的小甜头后,就不分场合,不会条件地到处搬用“仁义”,甚至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来这一手。结果骗人害己,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送掉。
泓水大败,春秋战国间的战争本质,更加暴露,各位诸侯也愈加警醒。宋襄公用自己的败亡,给后来者做了重重的一个警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tqgqe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