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真实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磨练他

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被他派去协助蒙恬修筑长城,结果秦始皇到死都没见到他。虽然秦始皇的遗诏是让扶苏继位,但并没有公开声明,导致被赵高、李斯钻了空子,扶…

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被他派去协助蒙恬修筑长城,结果秦始皇到死都没见到他。虽然秦始皇的遗诏是让扶苏继位,但并没有公开声明,导致被赵高李斯钻了空子,扶苏也被逼死。如果秦始皇没派扶苏去这么远的地方,说不定还能让扶苏顺利继位,那秦始皇此番做法到底有何用意呢?

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真实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磨练他

始皇帝三十五年(公元212年),秦始皇对参与侯生、卢生诽谤自己事件的四百六十多人实施了坑杀,秦始皇长子扶苏劝告说:“天下初定,远方百姓尚未安定,儒生都学习和效法孔子,现在您用严厉的刑罚惩治他们,我担心天下动乱。希望您明察此事。”始皇很生气,就派扶苏到北方边防线监视蒙恬。

按理说,秦始皇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建议就发配扶苏到遥远的边境,这里面也许有更深的用意。

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真实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磨练他

《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秦王赢政搞“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这种残暴的政策让扶苏很反对,在朝堂上直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的这个直谏让秦始皇很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秦始皇的权威受到挑战,扶苏的朝堂直谏,让秦始皇很没面子。二是秦始皇采用的法治政策和扶苏倡导的仁治政策,在意识形态上有很大分歧。

毫无疑问,自己的政策得到儿子的反对,并且还是在朝堂上公开反对。秦始皇非常不高兴,于是让扶苏去边关,和蒙恬一起守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惩罚扶苏。但是,还有一个更深层次原因。对于秦始皇来说,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除了靠祖宗的基业,更重要的是凭着个人的雄才大略。所以,从心底他也认可扶苏的仁治。只是,天下初定,还不是时候。

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真实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磨练他

秦始皇之所以把扶苏派去边关,也是想告诉他,治理国家严刑峻法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只有当国家真正安定的时候,才能去实施仁政。否则,他为何不把扶苏派到其它地方去呢?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是在培养扶苏锻炼扶苏。早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国君,要立谁为太子,就会先排谁到别的国家当“质子”。目的是给他锻炼,让他了解国际事务。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没外国可派去做质子了,就派他去边关,也相当于了解国际事务。

秦始皇让扶苏去修长城真实目的;可能只是为了磨练他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是在着力培养扶苏。这样一看,秦始皇想立谁为太子,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说,他着力培养谁,就会立谁为太子。这也是春秋的传统。那时候的国君,要立谁为太子,就要先排谁到别的国家当“质子”,也就是人质。目的是给他锻炼,让他了解国际事务。秦始皇已经消灭六国,没外国可派去做质子了,就派他去边关,也相当于了解国际事务。

还有就是扶苏的性格,拿赵高的话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这个性格作为大将也许是好的,但作为未来帝国的统治者,显然是不够的,把扶苏放到军中,也许能更好的磨练性格,刚毅,直接的表现就是和秦始皇的意见总是不一致,“以数直谏上”,这怎么了得,扶苏在其老子身边,经常顶撞始皇帝,长此以往,可怎么收拾。所以,保全扶苏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其远离政治漩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phot2v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