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原标题:在剿灭黄巢的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黄巢的败亡,两个人怎么也避不开:第一个是李克用。第二个是朱温。似乎是因为这两人的存在,才注定了黄巢的败亡。这两个人避不…

原标题:在剿灭黄巢的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

黄巢的败亡,两个人怎么也避不开:第一个是李克用。第二个是朱温。似乎是因为这两人的存在,才注定了黄巢的败亡。

这两个人避不开的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这两个人在黄巢的败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这两个人,后来都修成了正果。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黄巢进入长安二十八年后,第一个修成正果的人就是朱温,他是大梁太祖皇帝。

此后又经过十年博杀,第二个修成正果的人就是李克用的儿子,所以李克用也被追认为大唐太祖皇帝。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说到黄巢败亡时,后人自然会把李克用和朱温的作用说重要无比。

实际上,如果这两个人在海选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人们再写这段历史时,肯定不会这样说他们了。

因为李克用、朱温当时的成就,其实也就是军阀甲、军阀乙的水平。如果没有后来的成功,他们此时的成就放到历史书上根本不值一提。

黄巢的败亡,是众人围攻的结果。

在黄巢江河日下之际,背叛他的绝不是朱温一个人,在黄巢江河日下之际,出来围剿黄巢的也不只李克用一人。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中提及的杨复光,即使没有真正修成正果,但史书依然对他围剿黄巢的功绩说了又说,而且不吝惜赞誉的词语。

问题是,谁叫他没有修成正果呢,所以你翻开《唐书》、《资治通鉴》可能会看到杨复光的众多光辉事迹,但大家依然认为他就是个打酱油的。

如果杨复光的养子、养侄、养孙最终修成了正果。那人们后来在说起围剿黄巢之乱时,肯定就会聚光全集中在他身上。

事实上,二十四史那种官修历史书,本身就有英雄传奇的色彩。总而言之,成王败寇;历史就是好人坏人、正义邪恶的大战。

而后来故事性越来越强的历史故事里,更是把这种内容往极致了写。

总而言之,逮住一个大英雄,拼命地吹;逮住反面人物,往死了贬。好像不把正义、邪恶;好人、坏人写得脸谱分明,就不足以写好这段历史。

在这种背景下,所有历史的聚光灯都打在几个大人物身上,好像历史就是他们只手改天换日的结果。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在黄巢进入长安后,宰相郑畋坐镇凤翔,面对黄巢的进攻,就取得了一场大胜仗。这一仗,斩敌两万级,伏尸几十里。

中和元年,贼将王璠率众三万来攻……日暮,军四合,鏖战龙尾坡,杀贼二万级,积尸数十里,多获铠仗,璠遁去,禽璠子斩之,威动京师。

随后,郑畋联合西北各地军政长官,联手打得黄巢逃离长安。虽然后来黄巢收复了长安城,但是黄巢在西部扩张的势头也被遏制住了。

时诸镇兵在寰内尚数万,无所归,畋招来之,厚加慰结。乃与泾原程宗楚、秦州仇公遇、鄜延李孝恭、夏州拓拔思恭约盟,传檄天下。时王命不出剑门,四方谓王室微,不能复兴;及畋檄至,远近咸耸,各治兵思立功,奔问行在。巢大惧,不敢西谋。

如果大唐帝国中兴,自然会夸大郑畋的功劳:在危难之际,还得大唐帝国的宰相亲自出马。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叫王处存的河北蕃镇大佬,也率军积极响应郑畋,而且率军第一个攻入了长安城。

《唐书》在说到王处存时,也曾说“处存平黄巢,定京师,功冠诸将。”而且,在说到破黄巢的功劳时,也是与李克用并称。

黄巢陷京师,处存号哭,不俟诏,分麾下兵二千间道至山南卫乘舆……王鐸差兴复功,以勤王举义处存为第一,收城破贼克用为第一。

王处存绝不是一个打酱油的人,因为他这一系在残唐五代作为一方诸侯,至少存在了三十多年。

问题是,翻开英雄传奇化的历史故事,因为王处存最后没有修成正果,所以王处存表现再优秀,江湖地位再高,他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

如果王处存一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人们在写黄巢之乱时,自然会把王处存当成主角去写,并且会让人有意无意地感觉,能围剿黄巢胜利,主要就是王处存的功劳。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最后取得黄巢人头的大佬名字叫时溥,他不但最后割了下黄巢的首级,更在此前,就迫使黄巢军中的二号人物尚让率众投降了他。

溥地介于贼,乃悉师讨之,军锋甚盛,连战辄克,授东面兵马都统。遂合许、兗、郓兵,逐尚让于太康,斩首数万级,让以所部万人降。

大唐政府在围剿黄巢结束后,也高度认可了时溥的功劳,并给了他郡王的爵位。

溥遣将李师悦等追尾巢至莱芜,大破之。诸将争得巢首,而林言斩之,持归溥,以献天子,故破贼溥功第一。加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检校太尉、兼中书令、钜鹿郡王。

时溥也算一号人物,因为他一直也是一方诸侯。在黄巢死后十多年,才被朱温淘汰出局。

如果时溥一系修成了正果,人们在说这段历史时,肯定就会大说特说时溥的光辉事迹了。

问题是,时溥没有修成正果,所以在故事化的历史书中,他也是一个打酱油的,甚至连他的名字也懒得提一下。

黄巢跑出长安后,围剿黄巢立下第一功的人是谁呢?自然是赵犨。

在黄巢还在长安时,陈州节度使赵犨就认为,黄巢逃出长安后,首当其冲出走的地方就会是陈州方向,所以在此时,赵犨就开始精心准备了。

黄巢入长安,所在盗兴,陈人诣节度府,请犨为刺史,表于朝,授之。既视事,会官属计曰:"巢若不死长安,必东出关,陈其冲也。"乃培城疏堑,实仓库,峙藁薪,为守计。民有赀者悉内之,缮甲兵,募悍勇,悉补子弟领兵。

而黄巢逃出长安后,就是跑到陈州城下。而且赵犨首战告捷,大败黄巢,并斩杀黄巢帐下大将孟楷。

巢败,果东奔。贼将孟楷以万人寇项,犨击禽之。僖宗嘉其功,迁累检校司空。

关键是,赵犨把黄巢主力拖在陈州城下,长达三百多天,黄巢于是进退失据了。

巢闻楷死,惊且怒,悉军据溵水,与秦宗权合兵数十万,缭长壕五周,百道攻之。州人大恐,犨令曰:"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且死国,不愈生为贼乎?吾家食陈禄,誓破贼以保陈,异议者斩!"众听命。引锐士出战,屡破贼。巢益怒,将必屠之,乃起八仙营于州左,僣象宫阙,列百官曹署,储粮为持久计。宗权输铠仗军须,贼益张。犨小大数百战,胜负相当,故人心固,乃间道乞师于朱全忠。未几,汴军至,壁西北,陈人思奋,犨引兵急击贼,破之。围凡三百日而解。

看这段历史的人,有几个人能知道赵犨呢?甚至是,赵犨的名字,有几个人能念出来呢?

要知道,赵犨在残唐五代也是个风云人物。因为赵犨后来紧跟朱温,一直是朱温最重要的盟友,所以他与朱温结成儿女亲家。赵犨死后,他的两个弟弟继续坐镇陈州,作为一方大佬存在了二三十年时间。梁帝国建立后,赵犨的儿子始终是权倾朝野的人物。

这样一个人物,写到故事化的残唐五代史上,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人物,甚至提都没有提。如果他修成正果呢?在说到黄巢之乱时,他的动人事迹,那可太值得大书特书了。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从前面的例子,我们大约更可以看出来,如果李克用、朱温没有修成正果,就算人们会说李克用、朱温的功劳,肯定也不会大书特书了。因为很难说李克用、朱温在围剿黄巢的过程中,就比前面的人强很多。

因为朱温修成正果了,所以人们说黄巢的失败,常常会提到朱温弃暗投明。总而言之,朱温在关键时候弃暗投明,让大唐绝处逢生了。

实际上,黄巢手下投降大唐帝国的人那是多了去了。只是大多数人后来的历史地位太低,所以他们投降大唐帝国的事,人们都懒得多记一笔,更懒得多看一眼。

在朱温以同州防御使的身份反正后,当时华州节度使李祥也要反正,只是李祥被监军杀了。

李详以重荣待温厚,亦欲归之,为监军所告;黄巢杀之,以其弟思邺为华州刺史。

当然了,因为这种反叛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李祥死了,李祥的下属王遇率人,依然杀了黄巢的弟弟,继续反叛了。

李详旧卒共逐黄思邺,推华阴镇使王遇为主,以华州降于王重荣,王铎承制以遇为刺史。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说到朱温投降,我们不能不提一下王重荣。

王重荣在黄巢入关中前夕,通过武力夺取河中地区。随后投靠黄巢,不久后又反正,与杨复光联手,迫使同州朱温投降。

重荣选兵三万攻温,温惧,悉凿舟沉于河,遂举同州降。复光欲斩之,重荣曰:“今招贼,一切释罪。且温武锐可用,杀之不祥。”表为同华节度使。有诏即副河中行营招讨,赐名全忠。

朱温投降大唐后,开始就是跟着王重荣混的。因为朱温的母亲姓王,所以朱温投降大唐后,就认王重荣当舅舅。

巢丧二州,怒甚,自将精兵数万壁梁田。重荣军华阴,复光军渭北,掎角攻之,贼大败,执其将赵璋,巢中流矢走。

在与黄巢大战之时,杨复光、王重荣也损失惨重。事实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才请李克用前来帮助围剿黄巢。

重荣兵亦死耗相当。惧巢复振,忧之,与复光计,复光曰:“我世与李克用共忧患,其人忠不顾难,死义如己。若乞师焉,事蔑不济。”乃遣使者约连和。

围剿黄巢胜利后,大唐帝国给了王重荣极高规格的封赏。

黄巢被剿灭的过程中,功劳最大的是谁?

遂平巢,复京师。以功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邪郡王。累加检校太傅。

而且王重荣兄弟、儿子、侄子作为一方诸侯,也是维持了二十多年。事实上,朱温把王重荣一系砍倒后,才拥有了争夺关中的机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idhn44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