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主要成就

合纵思想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

合纵思想

合纵论是战国时代政治军事形势不断变化,特别是战国中后期七雄纷争导致当时“国际关系”(华夏文明圈内诸国)出现重大变化的产物。战国早期,七雄并立,彼此旗鼓相当,相互制衡。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苏秦正是洞悉到了这一客观现实,适时提出了以遏制秦国、维护七雄均势为宗旨的合纵战略。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是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苏秦提出合纵战略的宗旨在于遏阻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其相应对策则是通过六国联盟遏制秦国,以求维持以崤函、河西为界线的东西两个战略区域的力量均衡。

苏秦的合纵说首先是基于一种地缘政治的分析。他深谙天下山川形胜,熟知各国力量现状,他每到一国即首先向当局者详陈该国的地缘环境形势,苏秦提醒山东六国首先应明确各自的安全状况,他反复告诫六国的君主,要明白这一形势,即他们共同的危险来自西方侧翼的秦国。由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将来必定是一种能够凌驾于六国实力之上的强权力量。因此,六国中每一个国家都绝对不能与秦国单独媾和以求苟安一时,更不能与秦结为同盟,那不啻是与虎谋皮。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六国从亲”,并力西向以抗秦。

苏秦的合纵理论极其注重地缘因素的重要性,并充分论证了六国结盟与其地缘政治因素的内在关联。苏秦认为,山东六国在区位上相互关联,有着表里相属、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应视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战略整体。六国应充分利用这一整体性,以求在战略上相互依托、相互策应、互为犄角,从而在对秦作战中造成有利的态势。他反复向六国的当政者陈述这一关系。

游说艺术

说服模式

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主张“合众弱而攻一强”,建设一个多国联盟,因而苏秦的游说热情饱满,不吝辞藻,极尽铺张渲染,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说模式:“利导法”(肯定优势—指出危机—出谋划策—分析利弊、以利导之),即分析厉害,摆出优势,并指出希望与美好前景,以利导之,使对方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首先分析对方的地理条件、兵力情况、军需物资、国力强弱、周边关系等客观优势,结合君主贤能、士卒英勇等主观因素,充分肯定其有利条件。注意结合每一个诸侯国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有针对性地强调该国特色。总之,不论对于哪个国家,都首先强调其优势,以解除他们惧怕强秦的心理压力。

接着指出其危机所在,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为合纵战略做好铺垫。然后替对方谋划,并给出主意,设计摆脱危机的方案(合纵战略)。最后进一步分析厉害,以利诱之,以理导之。

策略方法

由于苏秦对列国的政治形势有深入的钻研了解,对天下政局及其变化趋势的熟悉程度远在各国君王之上,因此能在游说中纵横捭阖,敏捷地选取各种所需要的材料和论据,蒙蔽和说服对方。他的游说活动有一些基本的策略方法:

每游说一个国家,都在表面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似乎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考虑问题,而从不言及他国及自己本人的合纵受益,使得对方便于接受。

陈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以此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为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谈此国与秦的利益冲突。事实上,各国间的利害制约关系是相当复杂、瞬息变化的,关键在于在复杂的事物矛盾中舍掉其余而强调某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个暗含的或假设的前提,苏秦在游说中单纯强调六国与秦的矛盾及六国间的相互依存,而对其他矛盾方面避而不谈,以此为前提来阐述自己的合纵主张,对六国之君有一定程度的蒙蔽性。

向对方分别摆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与不实行的两种行为后果,夸大了第一种行为选择的受益程度和第二种行为选择的受害程度,加大二者的反差度,促使对方下决心采纳自己的主张。必要的时候,以客观的地理状况来加强对对方的说服。必要时他还给对方以.应有的褒扬,夹杂以相应的激将法。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eelishi.com/info/dbib00v8.html